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客家祖训与当代传统道德教育

2016-07-01 16:30 | 刘晓迎 |
内容提要:三明客家祖地,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族群谱牒资源,其中的祖训家规内容十分精辟、内涵深厚,既有族谱中正规的祖训家规条文,蕴含着教喻子孙做人的道理;同时有着众多的诸如楹联、牌匾、门楣题刻、警语、对联等表现形式。为达到教化的目的,还把祖训家规编成故事、传说、山歌、竹板歌、谜语、小调、笑话、童谣等,更是融入到了民间大舞台,寓教于乐中,易于悟出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因此,当代传统道德教育要充分发掘和利用祖训家规中的精华,为重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而奉献。


关键词:祖训家谱 当代传统 道德教育


在中国大陆实行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配置资源的经济发展方式打破了长期以来实行计划经济的产业结构,大大激发了社会经济、文化活力的同时,我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快速得到提高,可以说当前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不能否认,当下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文化的多元追求导致西方一些腐朽的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侵袭人们的生活,一些人的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法违纪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民族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知美丑,穷奢极欲,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受到销蚀。弘扬传统文化和客家祖训,重新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道德大厦刻不容缓,否则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就难以实现。
一、客家祖训家规
三明客家祖地,拥有着得天独厚的族群谱牒资源,其中的祖训族规内容十分精辟、内涵深厚,既有族谱中正规的祖训家规条文,也有着众多的诸如格言、警语、歇后语、谚语、对联、牌匾等表现形式。为便于教化,把祖训家规编成故事、传说、山歌、竹板歌、谜语、小调、笑话、童谣等,更是融入到了民间大舞台,寓教于乐中,易于悟出其中立身处世的道理。这些祖训家规,该严肃的端庄,登上了大雅之堂,成为族人家人的行为准则;该诙谐的幽默,融入平常生活中,令人忍襟不俊之余受到启示。更有民居建筑之中大量的历史故事、醒世警言、木雕、砖雕和绘画,及活动区域内的楹联、警句、牌匾、门楣题刻和民间戏曲的唱念对白等,让人人时时处于祖训家规多样性文化氛围中,这就是客家祖地人良苦用心的智慧所在。
从总体看,客家祖训的内涵十分丰富,载体亦多种多样。不论以任何形式出现,都蕴含教喻子孙做人的道理,为当代传统道德教育树立了为人处世的典范,自我修养的标杆,并有以下特点:
    1、高度重视传承(发谱、修谱)
祖训集“忠、孝、仁、爱、礼、义、耕、读”为主要内容,显现于家谱载体上,则赋予了崇高的地位。如尤溪黄氏祖宗家法定例:“按人生以三十年为一世,沧海桑田,变迁已甚,祖源恐其缺失,理当乘时续志。”朱子云:“三十年不重修祖谱,子孙以不孝论。”“按祖谱记乃祖乃父之事实,叙昭穆,别亲疏,表生辰忌辰,及其葬地,婚娶可稽,兴替可考,慎毋视若虚文,以自轻其祖宗”、“按祖谱修成之日,子孙当以祖宗看待,虔诚祭祀,谨敬珍藏,不可任其破毁”。该家训中重视按时(三十年)修谱,修谱应该坚持“任实表扬”的态度,并且“谨敬珍藏”等要求至今不失其价值。
“水有源,树有根”,家谱的传承解决了“我是谁?我要去那里?”等重大问题,也是族人在生产生活中的指路明灯。
    2、至高无上地位(置放神龛、焚香请谱)
 族谱(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繁衍发展的重要载体。在客家祖地,每一家族都有自己的祠堂(香火堂),而在祠堂的神龛里,必定放有家族姓氏的族谱。专人保管,需借阅时要焚香祷请。因此说,族谱的地位也是至高无上的,而祖训家规则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1992年有幸参加过宁化石壁张姓祠堂的“发谱”仪式,深深被震憾。当年,由石壁迁播各省的张氏后裔代表纷纷前来领谱。每隔六十年一次,“发谱”前已修定了字派、完善了祖训族规,增添了上次发谱后的新生后裔名字等。当时发谱的热闹场景仍记忆犹新:清晨久候,祭拜祖先,燃放鞭炮,待祠堂大门一开,各路支脉代表那是一马当先,奋勇向前,争抢字号靠前的族谱(字号愈靠前得福愈大)。得胜者喜气洋洋,落后者也不生气。待“发米”时,再争抢回来即可。
    3、举止行为准则(上谱、除名)
作为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客家祖训,包括族规、家训,二者并无严格界线,其内容皆为教导族众及其子孙应有的生活态度,与治家处世的智慧等,更是族人行为举止的准则和标杆。
每一个族姓都经过历史上的人口迁移、安居乐业、繁衍子孙、文化积淀、耕读传家,其治家模式和文化传统,集中了代代先辈的智慧和经验,体现于族规祖训上,十分周详和面面俱到。如(1)品行当敦(2)祠墓当展(3)宗族当睦(4)名分当正(5)职业当勤(6)蒙养当豫(7)事亲当孝(8)姻里当厚(9)邪巫当禁(10)节俭当崇。上述宗规十则虽是根据旧时伦理所提倡,三则后人所加,但十则宗规却鲜见糟粕。其观点对当前的道德建设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4、浓郁氛围场所(牌匾楹联、木雕绘画)
三明的民居建筑以土堡为代表,数量最多的是各式跑马楼,姓氏宗祠等更是讲究人文景观的典型场所,而这些场所却是“祖训家规”细雨润无声的绝佳氛围环境。如永安市安贞堡,人文景观丰富多样,其装饰、字画、木雕等无不透出主人的缅怀先贤、励志立德及修身养性、规范言行等内容。其兴建安贞堡的本义,由安贞堡正门对联的藏头诗中便可知晓:“安于未雨绸缪固,贞观休风静谧多。”“安于”是平安的时候,“未雨绸缪”是事先做好准备,“固”是加强,一句话的意思是指生活安宁平静的时候,要考虑到战乱将会到来,应加强防御措施;第二句意思为安贞堡在主人有心防备下得以安宁平静。堡内不论是檐下的斗拱、雀替,还是门扇、窗花、柱础,处处可见精雕细凿的各种精美装饰;漫步于巷道、回廊,你可看出它们的题材多源于戏曲故事或古典小说,出处用典,如“魁星点斗”、“指日高升”、“姜太公钓鱼”、“刘备招亲”、“三顾茅庐”、“白马驼经”、“刘海戏蟾”等多达50多处,不乏寓意深刻、意味深长。
    5、精神世界追求(诗词歌赋、摩崖石刻、楹联匾额)
朱熹(宋,理学集大成者)在《观书有感》中写道:“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既教化民风又启迪智慧发人深醒。张显忠(宁化状元)在《题望云图》中作励志表白:“潇洒亭台凝盼处,徘徊花竹系情时。显扬事业无他道,一片忠心报国知。”陈世卿(宋,沙县人)《劝农》篇题:“奉诏叮咛劝尔农,各安田里莫欺公。人心若与天心合,天意还与人意同。稼穑艰难须着力,世途平易总为功。郊原雨过民情喜,共赏时和与岁丰。”教人修身立德,规矩做人。杨时(宋,将乐人)《勉谢自明》篇中对自身要求严严:“少年力学志须强,得失由来一梦长。试问邯郸歌枕客,人间几度熟黄梁。”
历史长河中,宋元之际,不少官宦名流、文人学士,流连山水岗峦,或登临凭吊,或畅怀述志,留下大量诗文匾额被镌刻于崖壁之上,在给后人留下弥足珍贵艺术瑰宝的同时,又让后人紧醒深思、修身养性。如登高壮怀之作“凌霄劈秀”(永安桃源洞)、“山高水长”(永安修竹湾)、“天高气清”(永安北陵)、“更上青云”(永安石林)、“从善如登”(尤溪凤山)、“有容”(梅列瑞云洞)等,无不寄托题书者的心怀志向。更难得的是永安桃源洞景区,凭临荡荡燕水之滨,山崖壁立千仞,有两款“乾坤正气”的大字嵌于绝壁之上,十分醒目。当地民间传说,这是明代永安知县李如鸿为纪念一位路过此地而不幸沉舟遇难的清官而组织镌刻的。
楹联匾额中也有许多内涵丰富的内容,犹发人深醒、陶冶情操。如宁化石壁客家祖地“客家之路”口崛立着一座气势恢宏的巍峨牌坊,其牌坊石柱正联铭道:“中土南迁孕育客家民系追远长怀石壁圣地,环球播衍丕振诸姓门风溯源敬谒百氏公祠”。还有诸如“百行思张公家训,忍耐遵朱子格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人生在世,应以忠于国家为先”、“敢食三斤姜,敢顶三下枪”、“只有上唔去的天,没有过不去的山”、“一息尚存,当以爱国爱乡为天职”等等。
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当然还存在着批判与创新等问题,如封建宗法文化毕竟落后于时代发展,显然不能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在当今,需要借鉴,去除糟粕,取其精华,在继承中创新和发展。
二、客家祖地当代传统道德教育
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国是唯一存在的文明古国,它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球人类文明史上,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历史地位和不可估量的独特作用。因此,客家祖地当代的传统道德教育,必须根植于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当中,使民族文化心理结构得以稳定,核心价值观得以弘扬。
第一,必须高度重视道德教育,要有明确目标,并构建完整体系,即由家庭、学校、社会、宗教教育等构成的完整体系。特别要重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及社会教育的扩展,达到孔子提出的“思无邪”的理念。不论涉及音乐、歌舞,还是戏剧、诗词等,无不是以宣扬道德、弘扬正气为主要内容,这样才能使社会正气得以上升,邪气下降,为倡导和树立正确的道德观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此外,宗教教育在中国传统道德教育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体现在佛教的建筑、雕塑、音乐、绘画之中,为形成淳朴向善的民风和达到社会的安宁和谐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道德教育要“上行则下效”,率先垂范。儒家向来讲究身体力行而不是空洞的说教,其理念是开启人的爱心、羞耻心而不是强制灌输。强调“正人先正己”、“身教胜于言教”,强调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者的领导人的道德示范作用。实践证明,“上行则下效”;“上有克让之风,下有不争之俗”,“上清而无欲,则下正而民朴”。孔子多次强调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孟子亦说:“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1)。强调只有仁人应处于统治地位。不仁的人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广大的群众。从古至今,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个士大夫阶层实现政治理想的基本条件中,包括了个体品格的高低、人格的力量。如包拯、海瑞等为官品格、清正廉明,都为统治者和百姓所敬仰。
第三,要通过加强各种制度建设,保证道德建设系统工程的实施推行。复杂的系统工程,靠道德说教是不足的,而是要依靠各种社会制度来加以强化。我国古人重视道德教育,但是绝不意味着因此忽视对制度的完善和健全。二者之间的关系不仅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对立矛盾的,而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如对孔子的“举贤才”、“举直措诸枉,能使枉者直”的主张,孟子进一步提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2)这一观点也为历朝历代的开明统治者所接受,因而注重从官吏的选拔、考核、监察、奖励、培训和管理制度上落实“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3)的主张,这无疑对传统社会的和谐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强调培养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修身能力。孟子言:“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这话直指根源,而根源在于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冲突。小到邻里的冲突、大到世界的冲突等等,解决的办法是反省己方,而不是去指责对方。就如一个射箭的人,如果他射箭偏离了靶心,他不是去寻找客观的原因,而是回头来反醒自己的技艺不精湛一样,那么问题永远无法解决。孔孟所称道的尧舜禹汤等古代的圣人,都是这样“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楷模。古人说:各相责,天翻地覆;各自责,天清地宁。至今看来,无不出其右。只有人人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这个社会、这个世界才能最终化解冲突和矛盾,才能维护社会的和谐和世界的和平。
此外,当代传统道德教育的方法、途径还有许多,如中华民族许多的传统美德教育与传承(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诚实守信、和谐相处等);再如祖先所留下的光辉灿烂的古代文学艺术瑰宝(包括朴实的诗经、瑰丽的楚辞、壮伟的汉赋、优美的唐诗、铿锵的宋词、厚实的明清小说、幽雅的古琴、浑厚的二胡、魅力无穷的围棋、变化多端的书法、多姿多彩的国画等),及传统道德教育的氛围和环境(如内涵丰富的格言、扬善抑恶历史故事的窗雕、砖雕和绘画,百看不厌的优秀戏曲故事,逢年过节充满稚朴的精美窗花,祖训家规的完善和遵守等),都是我们开展传统道德教育必不可少的软硬件环境,不可轻易放弃让其消失。   
总之,祖训与当代传统道德教育,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假如,没有了客家宗祠、村头老树、石拱小桥、大土堡、风水林等,夏日傍晚老树下的讲古还有韵味吗?不论是春秋两祭的扫墓祭奠,还是端午的扎粽、中秋的赏月,你还会经常回故乡吗?没有了烧麦的润香、“擂茶”的飘香、生鱼片的品尝、燕菜的顺溜,那还是祖地小吃吗?
注释:
(1)《孟子*离娄上》。
(2)《孟子*公孙丑上》。
(3)《汉书》卷6,第167页,中华书局出版社1962年版。


           


             刘晓迎  中国民协会员、福建民协副主席、     
                     三明民协主席,三明市博物馆馆长,
                     文博研究馆员
              电话:13850808719  smsbwg@163.com
                    QQ:813794636 邮编:365000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