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明客家花灯艺术初探
2014-07-14 11:43 | 刘晓迎 |
每逢春节或元宵佳节,三明宁(化)清(流)明(溪)将(乐)泰(宁)建(宁)等客家地区张灯结彩,闹灯竞欢,习俗久远,风采独具。正月新正,迎春过节的百姓莫不沉浸在节日的欢乐之中。各种民间娱乐也接连登场亮相,引来人们关注的目光,到处可见民间武术表演,彩莲船、蚌壳舞、狮子舞、龙灯舞、踩高跷、铁杆故事等锣鼓喧天、鞭炮齐鸣、争奇斗艳、灯光辉映的热闹场面,和着“咚呛、咚呛”的民间打击乐,伴着丰富多彩的满街花灯、滚滚人流,使气氛热烈至极。千百年来,客家地区人们舞灯闹灯,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或寄情于物,情与物化;或歌颂生活,鞭达丑恶,反映折射着客家人的思想感情和愿望,观灯、闹灯、赏灯、赛灯,自古以来历代延续发展至今,成为客家人信仰、习俗、风尚、礼仪不可或缺的内容之一。
一、悠久的历史渊源
自唐至宋数百年间,以宁化石壁为中心的三明客家地区,以其便利的交通、特殊的地貌、丰富的资源、优良的气候,及相对北方动荡不安的“世外桃源”安全环境,敞开胸怀多次接纳了中原地区南迁入闽的客家先民,在此安居、繁衍并向外发展,成为客家民系的南方祖地和中转站。这一时期及之后,中原地区及由北而南的花灯 传入本地,在此聚合、融汇、演化而流传至今。典型的花灯有:
淮土高棚灯。①《宁化县志》载“……淮土的高棚灯较有特色,用竹木枝条架起塔状躯干,高达5—7米,外围纸扎飞禽走兽,灯光辉煌,夜间抬着游行,各种五颜 六色的动物在火光照映下频频晃动,跃跃欲出,蔚为壮观。相传宋朝年间,淮土有位客商利用巫罗俊“泛筏于吴”的长溪航道,从淮土运出巨木,下赣江,远达吴地扬州,再贩回 当地所需商品。一次贩运巨木至扬州,选为皇帝行官木材,受到皇帝嘉赏。皇帝问他愿讨什么封?木商见行宫大厅两侧有许多高大的灯彩,光耀夺目,熠熠生辉,心 下欢喜不已,便点名索讨。皇帝自然答应这一请求,并命宫中艺匠到淮土造灯。其灯制成后,果然红光袅袅,氲氤重重,天地也为之一新。传说灯光所至,连鸡狗都 不敢狂叫了。更奇的是,自淮土有了皇赐的花灯后,石壁大发,南下定居的客家人愈来愈多,故淮土人闹灯愈加起劲,据说石壁周围百里的毛竹尾都倾向石壁,连百 里外的雄鸡都不会啼了。后来,为了照顾邻里和睦关系,推土人便将花灯的“多”、“矮”改为现今的“少”、“高”。当地人便将此灯俗称为高棚灯。
池家文武灯④亦是流传甚久的家族祭祀灯彩之一。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至十五晚,位于宁化西南与石城、长汀交界的治平乡高地村池家岽自然村池姓子孙必在祖祠前祭祀表演该灯舞。池家岽《柏溪池氏族谱》载:“余姓非赐姓,是得于秦司马公子池,后即以祖字为氏焉。簪缨显贵,代不 乏人,秦则有子华为宰相,汉则有池为中牟令,北魏有钟鱼封城门侯,宋有光庭钦点翰林,南宋则有溥公官居广东连州司尹。……自裕郎公始公于赣之宁都鹅鸭塘⑤ 徙居闽宁之池家陂,时在太宗开禧元年也(公元1205年)。”开村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据池家岽池仁泽⑥介绍,福建池家在清代出了一名进士,名润宇⑦,是 他于清乾隆年间从江西赣州七星镇把《走阵灯》这一仪式(灯彩)带入池家岽村的(1736-1796),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了。据七星镇池上梗⑧介绍,池氏先祖中有一位池状元,名梦鲤,因深得度宗赵禥的宠爱,特赐给他令旗、令箭、关刀、斧头等,池状元为了感恩和炫耀门第,在元宵节闹花灯时,按皇上封赐给他的令旗、令箭、关刀、斧头模样制作成各式花灯。同时,也为了纪念北魏太武帝太延五年(公元439年)先祖城门侯池仲鱼的威风和功绩,按古代作战的各种阵式,让池家男丁手执刀、斧花灯进行操练、表演,还规 定刀斧等各式花灯必须在大年三十日前扎就绘成,供奉于祖祠厅堂上方,让当了官、发了财和许了愿的池氏子孙烧香礼拜。
有六百多年历史传统的延祥花灯,在宁化城关几乎家喻户晓,世人皆知。延祥,宁化泉上镇一个行政村,原名丁贵坊,辟于宋天圣年间(1023—1031年), 时有刘东升避乱由沙县携家至此;宋代理学家杨时第四代孙杨万福于绍兴末年徙延祥鹞子窠安居;之后又有官姓、曾姓迁入。宋淳佑年间更今名。在开村数百年中, 杨姓繁衍最盛,清乾隆至道光年间(1736—1850年)达300多户4000余人。延祥虽处偏僻山区,自古以来学风甚佳,历代人才辈出,明清时期外出仕 官多人。据《延祥村史》载:“延祥花灯自正德年间(1399--?)杨德安出任浙江金华府经历时参观苏杭灯式归来传授仿效相沿至今。”现每年农历正月十三 至十五连续三昼夜仍有举办延续几百年来的传统迎神赛灯习俗。
二、深固的传统思想
如果说,渊源于中原汉族的客家人其内聚纽带是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道德伦理、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审美情趣,及以多神信仰为内容的宗教意识、宗教信仰、宗教 活动,以农耕生活为主体的生活方式引发出的天人观念、农业文明等,是南迁客家人开疆辟土、重建家园、不断拓展生存空间的精神支柱,那么,透过灯彩这个窗口,不难发现以舞灯闹灯为外在形式的崇灯习俗里面也溶入了深固的传统思想,反映了客家人的社会组织形式、生活方式、家族观念、民情风俗和理想寄托等方面内 容。用八个宇可以涵盖,即寄情于物,情与物化。如贵为群龙之首的稻草龙⑩,每年农历正月在客家地区各处都可见到它的身影。稻草龙走村串户,所到之处东家都会点燃线香,鸣炮相迎,感谢“祥龙”光顾赐福,新年即可驱散邪魔、去病消灾、人康畜安、吉祥如意,这与中原地区并无二致。舞龙灯,洋溢着“龙的传人”诸多夙愿和人情乐趣。龙,作为古代神话传说中的神奇异兽,在客家人心中,它是呼风唤雨、驱灾除害、清吉太平的美好象征,其龙灯舞的演变和承传,无疑表达了人们的思想感情,寄托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安宁和平”的希望和“驱散邪魔”、“吉利安康”、“恩赐瑞祥”的 祈求。情有独钟的还有舞鱼灯,“鱼”与“余”谐音,佳节舞鱼灯,寓意着富贵吉祥,年年有余;由于“灯”与“丁”谐音,舞灯、闹灯,又有灯旺,人丁兴旺之说。在清 流县沙芜乡一带,当地人正月里有到去年添丁的东家喝“享丁”酒、舞龙灯祝贺的习俗,将乐县万安镇一带的人们,制作花灯时,特意将花灯托架制成“丁”型,舞 灯闹“丁”意喻添丁,祈盼家族人丁兴旺,等等。
三、浓郁的地方特色
在各地琳琅满目、争奇斗艳的各式花灯中,虽目的指向性相同,但仔细观察仍可发现,受当地区域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的影响,其花灯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体现于花灯式样与风格上仍有明显的地域性和传统性。以板桥灯来说,各地称呼不同,视板桥身上的内容而定,宁化一带叫桥灯,清流叫板桥灯,将乐一带叫游龙灯,永安一带叫烛桥灯,三元梅列一带的称呼有花灯板凳龙、故事板凳龙、蜡烛板凳龙等,这是一;二是龙头、龙尾造型、式样大同小异,龙身的造型却明显不同,各具特色,凡本地生活圈内的人们一瞧便知,如清流长校板桥灯,龙身为各式花灯造型,鲤鱼灯、花篮灯、鸳鸯灯、宫灯、水裤灯、柳叶灯、莲花灯等都可加入龙身队 列,不拘一格,这与始创时集花灯之大成有关;将乐万安、安仁一带的游龙灯又不一样,板桥上是固定的四盏木制宫灯,每盏都绘缀有飞禽珍鸟或梅兰竹菊图案;三 是板桥灯有“成丁一板”的约定俗成,凡村中人不同姓氏都可参与,但个别地方只限同一姓氏子孙参加,如小陶的二十八畜古典游龙灯,只限刘姓村民参与;梅仙的 板桥灯,也只限萧氏四房⑾子孙参加。
地方特色还体现于各地有计划、有组织的传统闹灯活动。如宁化泉上延祥村的赛灯习俗,至今已延续了几百年。其背景是民俗喜好做社,将一年分为春社、端午节、秋社、完冬日四季,村民自愿参加季社。各季每年轮值一次,宰牲煮熟诣坛致祭,祭毕割肉分与四季,并由上年轮值冬季社者作首,负责统领四季,商迎传统的赛灯活动。到了新年开初,各灯会为首者,都需写好灯酌办席日期红帖,一一登门恭请,一般在正月十二以前办妥灯席诸事。届时,各会友按约定时辰光临值首家,由主东敬茶请烟,畅谈古今,再入席畅饮,直到大家酒足饭饱,尽兴散席后东家才安排大家商谈杠灯、鼓乐等闹灯事宜,就此不变,分头准备。
四、朴实的题材内容
俗话说,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指的是因和果的关连。对于花灯,共题材方面亦是如此,用”心有所想,花灯有样”来形容十分合适。客家人重教育,劝勉激励子孙勤奋学习,日后能有出息,表现于花灯上,便造《鲤鱼跃龙门灯》;祈愿人丁兴旺、家族发达,香火延续不断,有《麒麟送子灯》、《榴开百子灯》、《葡萄多子灯》等;追求幸福爱情,用《鲤鱼闹莲灯》、《孔雀戏牡丹》、《喜鹊登梅灯》来表达;为镇妖辟邪,请来蚩龙、青龙、白虎、神萘、郎垒、敬德、秦琼,造起《镇宅狮虎灯》、《钟馗打鬼灯》;祈望神灵圣贤庇佑,塑盘古、伏羲、女娲、炎帝、黄帝、龙 王、雷公、山神、天地日月神等形象于花灯中……以上题材的花灯所占比例不是很大,广为传承的题材则是热爱生活、辞旧迎新和吉祥如意花灯,如《吉祥如意灯》 (鸡羊)、《祝报平安灯》(竹)、《百鸟风灯》、《吉星高照灯》、《金玉满堂灯》(画)、《万象更新灯》(万年青)、《五谷丰收灯》、《辞旧迎新一贺 灯》、《福寿灯》、《松鹤延年灯》、《牡丹富贵灯》及直接以家禽珍兽造型的《猪》、《鸡》、《鸽》、《麒麟》、《马》、《牛》灯等,寄托着质朴的情感,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五、土味的造型式样
随处可取的竹、木、草、纸、烛、布等材料,凭着对生活的直观感受和审美习惯,篾扎纸糊,就能表达出自己的祈望和追求。千百年来,三明客家人就这样约定俗成的给花灯造型:蝙蝠灯代表福,鱼灯希望年年有余;葫芦灯、石榴灯意寓多子;鱼戏莲、蝶恋花、凤求凰象征情势;希翼青春常在,捏塑几棵松柏;稻草龙珠更不用 做,直接用竽头或柚子就可……可千万不要以为,制作一盏花灯如此就可,其实尚需手巧之人,须经常做,积累丰富的经验才有观赏性和充满人情趣味。如泰宁朱口镇1996年元宵灯会时,有一组极富情趣的展示劳动生活的《舂米灯》、《碾米灯》和《筛米灯》就格外招人喜爱。它是一种立灯,可擎可立,以竹骨编扎成乡村 中随处可见的碾房框架,用彩纸花、小风玲、红灯笼等点缀,碾房门联乡土味极浓:“春到人间人增寿,喜临门第人增辉。”无论是推碾的俊小伙子、舂米的俏媳妇 及慈眉善目的老婆婆,衣饰装扮无不得体、光鲜,寓意着勤劳才能致富的奥秘。如果仅此,并无太多特色,巧妙就在于制作者设计了人物和劳动工具之间的连动机 关,当拉动牵引线后,每个人物都活动起来,一个热闹有趣的劳动场面展现于人前,十分逗人喜爱。
六、俗定的装饰色彩
花灯艺术之所以引人入胜,至今不衰,为人们所喜闻乐见,有两个主要因素:一是赏心悦目的形式美,如精巧含蓄的造型,象征、寓意的手法,诗情画意的题材内容,和谐的装饰色彩,动静结合的灯会布局等;二是韵味深长的文化内涵,如传统的民族特色,寄情于物、情与物化,感知、联想等。其中,谐调的色彩及约定俗成的民族特色是构成花灯艺术美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色彩方面,红色使人想到热情、热烈、吉祥、活跃等;橙色给人成熟、青春、生机的象征;蓝色的感觉是凉爽、冷 静,白色则代表神圣、纯真、清白……等等。鲜明的民族特色各民族不同,如汉民族的龙凤图案,秦汉以来就一直作为帝王的象征,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榴开百子意喻着多子多福,莲花与鱼的组合寓意连年有余等。在三明客家地区亦有当地的约定俗成:如泰宁、将乐一带的无骨灯、钱蛋灯,其灯体为纸扎装饰组成,全由剪纸 图案装拼点缀,整盏灯体显得朴素大方,浑然一体。其图案都以米串方格剪纸构成,颜色以红、绿为主。在当地人的心目中,米串格代表水莲花,米字格的组合,即一串串、一排排是硕果的意思
七、醉人的热闹场景
“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农历新正,无论是宁化淮土的灯会、建宁里心的灯况,还是泰宁朱口的春灯会、清流嵩溪的灯会,无不吸引四邻八乡的人们前来争相观赏。地处宁化泉上南部延祥村的赛灯阵式,足以令远道而来的看客觉得不虚此行:前头开路的是皇封的“四知堂”灯,有数担铜锣紧随其后,由技工精扎的龙头灯、牌枪 灯、月斧灯、拳笔灯、关刀灯、书剑灯、日月灯、连环灯、瓜槌灯、西角灯、掌扇灯及彩旗、肃静回避牌接连登场,加入赛灯队伍;之后是由村民自愿参加的花灯队 伍,每户至少一盏,均为手擎花灯,传统的有博古灯、花篮灯、花钵灯、八仙灯、天宫灯、八宝灯、果盒灯、横匾直联灯等几十种;紧随其后的是村里各个灯会精心 制作的“杠灯”⑿,传统灯式有香炉灯、花缸灯、堆钵灯、鲤鱼跃龙门灯、桃李园灯、水涌金山寺灯、鸳鸯游莲池灯、凤凰翔牡丹灯及故事棚子灯等十余种,游灯队 伍随着村民的不断加入,越来越长,似游龙下凡,遍村踏游。昔时,为鼓励村民参与赛灯,还规定,凡经过村中“石板桥”,均分给每个游灯者三五个铜板。据《延祥村史》载,昔时热闹时,有三十余担铜锣、十多堂锣鼓、十余棚故事竞游,一路笙箫和鸣,鼓乐阵阵,欢声笑语,煞是热闹好看。
将乐乡下一带常见的九节“神龙”,农历正月初六起龙后,其走街串巷入户拜年充满了人情乐趣。一般起龙前,龙灯头⒁要先印好红帖,上书“神龙”来临的日子吉 时,挨家挨户送达。届时东家们便在厅堂设置香案,备好炮烛、瓜果糕点等。闻听锣鼓声近,唢呐声响,俟“神龙”一到,便鸣炮相迎。龙灯入户,从大门左侧盘旋 而进,其招式有“龙进门”和“龙献宝”,大厅舞完后,进入灶间、厝房,广赐恩泽;喜气洋洋的东家忙请舞龙人喝擂茶吃果点,富裕的东家则会备下酒菜小酌一 番。若是东家当年有娶亲、生儿育女、盖新厝的,照习俗于龙头上剪取一根龙须供奉于厅龛上,告慰列祖列宗,讨个吉祥如意,还象征着早得龙子。同时,便给龙角 缠上红布,曰“挂红”。拜年仪式结束,龙灯即从大门右侧出,旋又回厅堂游踏一遍,此时,身披褡裢者口颂“高升、高升,新年发财”相跟而进,东家就会递上红 包,感谢神龙光临,新的一年将会万事如意。
|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
三博动态
文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