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南山文化—三明考古新曙光

2014-07-14 11:41 | 刘晓迎 |
国内,在新石器时代,称之为某某文化的,如龙山文化、大汶口文化等,都因为其独特及早期发现而得名。如龙山文化,泛指中国黄河中、下游地区约当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属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而得名,距今约4350─3950年。
 
1986年,全国进行第二次文物普查,福建省市考古专家在明溪县雪峰镇上坊村的狮子山,发现了南山遗址。南山遗址占地50000平方米,保留着相当厚的遗址地层,文化层达3~4米,其中包括了旧石器、新石器和青铜时期三个阶段的人类居住遗址。1988年,在3号洞发现了古人类用红烧土火烧夯筑的地面,这是当年“福建省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05年,4号洞又发现了古人类火烧的木骨泥墙碎块。从旧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整个时间跨度达万年以上,这些都集中在南山遗址,而且洞穴遗址和露天旷野遗址相结合,这在省内还是第一处。专家认为,从遗址中出土的各类陶质品分析,磨光陶占有较大的比例,其制陶工艺水平相当高,为福建省罕见,从中或可揭示出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一个新的文化类型,即“南山文化”。
 
山顶惊现多个水窖,原始人口族群规模甚大
 
从1986年始,至2013年底,考古工作由文物普查时发现,到多次重点发掘,终于在2013年底2014年初的三个月内又有了惊喜发现,在遗址山顶区域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两个蓄水池、一座墓葬,还有大量的灰坑、柱洞遗迹及许多的陶片、石制品、红烧土等文化遗物。
 
明溪县城东南方向约5里路的城关乡上坊村,境内座落着两座山。北面一座形同雄狮的叫狮山,俗称南山;而南面的一座形似巨象叫象山。两山隔溪对峙,被地理先生称之为“狮象交涯”,是一个难得的风水宝地。明崇祯初年,在狮山顶建有一座七层砖塔叫文蜂塔,也称南山塔。
 
与南山塔同一层面上的山顶,考古工作者在往年发掘500平方米的基础上又发掘了200平方米面积,惊喜地发现了两个蓄山池,从池上空俯视,可以清晰地看出呈水井状,即在比较平的山顶上挖一个坑,然后在低的一段再挖象井状的低坑,平常水比较满的时候,在边上就可以取水了,雨水多的时候就能蓄水多一些;而在雨水较少的时候,可以通过人工铺就的石铺路,下到低处取水,可见当时的古人已懂得利用石头材料为己所用。更令人惊奇的是,在水井的周边发掘出了两排柱洞,显然水井上方有遮挡设置或房屋,防止朽叶、干枝一类掉入水中。由此可见当时山顶植被茂密,而古人更具早期的聪明才智,充分说明了当时这一带曾居住了不同时期较多的人口。
 
水池周边发掘出了二个阶段的遗迹面,有近百的柱洞和存放垃圾的灰坑。其中一个阶段的柱洞为新石器时期,经测定年距今约在5500年至4800年之间;另一个是青铜时代,距今约3500年至2800年之间。
 
此外,还发掘出了大量的磨光黑陶和炭化稻谷。
 
出土罕见磨光黑陶,陶艺超过龙山文化
 
几年来的发掘,南山遗址陆续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年代约在四五千年前,石器主要有石斧、石镞、石锛、砺石、戈 矛等;陶器主要有釜、壶、罐、鼎、杯、豆、纺轮、网坠等。在众多出土器物中,由4号洞出土的大量黑白陶片格外引人注目,其中罕见的磨光黑陶碎片,色泽惹眼,釉色圆润柔和,距今约在4500-5000年前,属于新石器时代,而磨光黑陶是新石器时代晚期到夏商周时期非常有代表性的器物,相比于山东的龙山文化(4300-4000年前),南山遗址超过了龙山文化,由此证明了5000多年前,三明一带的制陶业就非常发达。
 
在4号洞内还出土了300多粒的炭化稻谷,由此说明当时这一带不仅有发达的制陶业,更有发达的农业生产,以采集、狩猎及农耕为主要的生存手段而形成的农耕文化,相比于福建境内的昙石山文化为代表的海洋文化,南山遗址文化已超过,填补了福建内陆地区5500-4500年前考古行业的空白。
 
出土五具人骨,与台湾“亮岛人”很相似
 
2014年初,在4号洞内发掘出新石器与商周时期的五具骸骨,其葬式引起了专家们的关注和推测。第三层里发现的头一具人骨的葬式十分奇怪,脊背保留着,整体为肢解状,堆在一起,身上一段,大腿骨放到身上去了,人体三折,看起来象绑住一样。据专家介绍,闽西北目前还未发现此种葬法,这是头一次发现。
 
从五具人骨发现后的分析中,有四具属新石器时代,一具为商周时期,总体而言,在同一个遗址当中,具有叠压关系并具有不同葬式如俯身屈肢、仰身直肢、俯身折肢等殡葬形式是十分少见的,对于了解当时古人对于生老病死的观念以及信仰、宗教和社会观提供了珍贵的物证。
 
在此次的人骨发掘中,考古专家还发现了一些与台湾“亮岛人”很多相似之处,这为史前闽台关系的研究、台湾史前人类的起源,南岛语族的起源及扩散等重大热点问题提供了关键材料。考古专家范雪春介绍说,通过古生物DNA、同位素、残留物、牙结石分析等,可为上述研究提供坚实基础,必将大大提高我国在史前闽台关系研究问题上的话语权。
 
南山遗址极有可能成为“南山文化”
 
三个不同的时代,即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其跨度几千年,集中于同一个遗址,并且洞穴遗址与山顶露天旷野遗址相结合,目前省内是第一处。
 
考察遗址周边,考古专家初步认为,此处的遗址当时生存环境十分理想,遗址地处明溪盆地的中心地带,其周边的低矮山头也发现了10多处的史前遗址,如王陂廷坊村的苦椎墩、坪埠山下、十里铺农场水尾等,无不证明南山遗址是当年的聚集中心。
 
2014年2月19日,南山遗址考古汇报会在福建省博物院举办,随着介绍,一幅古人类“筑房而居、以稻为食、有陶烹饪,饮水有池,捕鱼有网、狩猎有箭”的生活画面徐徐展开,史前人类骨骼墓葬、“穴居人”相似“亮岛人”无不引起到会专家的关注和兴奋,南山遗址古人类神秘的面纱正被撩开,无可否认的是,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福建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缺环,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南山遗址成为“南山文化”不再是一个梦想。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