袅袅幽香博山炉
博山炉是古代焚香用的薰炉,盛行于两汉至六朝时期。博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相传汉武帝嗜好香薰,信奉道教,他吩咐匠人按照博山的景象制作一款造型别致的香薰——博山炉。此炉构思巧妙,炉盖高而尖,上面镂雕峰峦、云气、火焰,象征“仙山”的意境,其出烟孔是利用云气的层层交叠,多开在曲折隐蔽之处,平视时不见其孔隙,而炉下托盘则象征着仙山周围的海水。当炉腹内焚香时,袅袅香烟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缭绕于炉体四周,下承盘内水气蒸腾,宛如云雾盘绕海上的仙山,呈现极为生动的山海之象。
三明市博物馆藏有一件当地墓葬出土的南朝青釉堆塑莲瓣纹博山炉(见图一),国家二级珍贵文物,高20.9厘米,由炉盖、炉身二部份组成。盖顶雕塑一双面人头,有眼、鼻、嘴、耳,头顶莲花,头下堆塑双层莲瓣,莲瓣下作焰突、火星状,形式升腾的火焰,并在盖沿贴有四朵莲花。炉盘如托盘,敞口,直腹,平底,底部镂一圆孔。盘中连一小盘,小盘上托一圆形小杯。施青釉,底部露胎,阴刻草书“行练三端”四字。此件博山炉造型规整,制作精美,技法娴熟。它与1975年闽侯南屿公社高岐大队官山出土的博山炉在造型、装饰、釉色都极为相似。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闽候南屿出土的博山炉其器型、装饰技法、釉色、胎质与福州怀安窑南朝窑址中发现青瓷标本完全相同,为怀安窑产品。此类器型不见于江西、浙江,是福建地区独有的,故三明市博物馆的这件南朝博山炉也应为福建本地生产的越窑系产品。 说起博山炉,就要谈谈中国传统薰香文化。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内涵,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特别南方的气候,阴冷湿热,易于霉变、蚊虫肆掠的自然环境,更采用香薰去湿除秽,净化室内空气,若有贵宾来访,必然要薰香,以示尊重。福建当地深受影响,香薰盛行,迄今为止,福建省共发现超过300座南朝时期墓葬,出土数十件青瓷博山炉,分布在除闽西(龙岩)以外的全省各地,可以说博山炉是薰香文化的产物。博山炉还包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道、佛文化相互融合。焚香习惯沿于道教,古人认为,炉冒烟雾是人与神灵沟通,可以呼唤神灵的到来,人通过向神灵祷告祈福,获取帮助和慰藉。莲花在佛教中是法的象征,寓意佛的圣洁。这件南朝莲瓣纹博山炉,炉顶人物头戴一朵盛开的莲花,手持莲花端坐于的莲花中,盖的边沿对称堆贴有四朵莲花,也正是佛文化的体现。 这看似简单博山炉,隐含了青瓷香薰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当时社会流行的道家思想、佛教观念。它不仅用来驱逐蚊蝇或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而且还成为宗教上的器物,用于供佛求神、祭祀祖先之用,是实用与信仰的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