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三明客家祖地傀儡戏初探

2013-12-01 16:36 | 刘晓迎 |
 
在客家祖地山区农村,数百年来与客家民众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民间戏曲中,有一叫大腔戏(包括小腔、汉剧、祁剧唱腔)的傀儡艺术。明末清初至今,各种金线傀儡,布袋木偶戏班遍布客家祖地乡村,其传统之剧目,适合流动之特点,戏金价格之合理、民众活动之需求,成为客家民众喜爱的戏剧之一,而傀儡艺术活动亦成为客家民众社会文化生活不可缺的文化形式。
一、傀儡戏的历史、流入时间与分布
 
据考,三明客家祖地境内流入的傀儡戏,为永安市青水畲族乡黄景山村的万福堂大腔傀儡戏班,现年55岁的万福堂傀儡戏班王华班主,是梁初开闽王王审知的第42代孙。据王华老艺人介绍,傀儡戏乃家族祖传,大约是在入闽①第25代时②就有了,约在明末清初,至今已承传十九代,有三百多年的历史。
此外,传入三明客家祖地的许多傀儡戏为清末民初时期。《宁化县志》载:“宁化木偶戏属提线木偶。唱腔大多为祁剧,也有京剧和闽西汉剧。民国初年,泉上廖得迪、朱锦宪分别从上杭、江西学艺回来,在当地组织木偶戏班演出。民国24年后,又到水茜等地传艺。据1987年统计,全县有业余木偶团11个,主要分布在泉上、沿口、沿溪、安远、杜家一带,较有名气的艺人有李巴子、李上永、赖天水、危朝仕等,常演剧目有《对金钱》、《白蛇传》等数十出较受客家民众喜爱。”又据宁化泉上镇《泉上镇志》载:“有泉上木偶剧团和泉正木偶剧团。泉上木偶剧团成立于清代末期,以傅桂生为首,成员5-6人,泉正木偶剧团成立于建国初期,以邱位峰为首,成员4-5人。”1982年县里举办“农村业余剧团调演”时,曾有治平乡的木偶剧团参加汇演,1987年县里举办“国庆木偶戏调演”活动,历时两天,宁化的木偶戏班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建宁县民国初就有较多的木偶戏班。《建宁县志》载:“民国五年,外地木偶戏班③到客坊演出。嗣后,水尾、桂阳、贤河、隘上、陈余、里源、汪家、花排等地组建木偶戏班,均为提线木偶,俗称傀儡戏,其中桂阳有福寿、集胜、盛福三个戏班,贤河有文、武两个戏班。戏班很小,年节时串村演出。”
将乐、明溪县亦有木偶剧团。1937年,长汀艺人李号明与将乐隆兴乡瓜蹊保④肖善欧合资演布袋木偶戏,1961年又集资自制提线木偶,1984年曾派人赴连城学习提线技艺,亦从泉州购回32尊木偶,先后到泰宁、邵武等乡村演出。明溪县有个柏亨木偶剧团,明溪《文化志》载:“1926年上杭人陈飘模落户明溪柏亨,其12岁时曾在上杭木偶班学艺,专攻乐器,兼学表演;到柏亨后,当地青年陈光庆稍有文化,会乐器,故陈飘模将木偶表演技艺授之于他,后二人一起操办木偶戏班。”《明溪县志》载:“胡坊乡柏亨村农民陈飘模、陈光庆从小学艺。民国33年,他们从广东潮州购进价值560元的整套提线木偶24个,创办木偶戏班,全班仅4人,采用汉剧唱腔曲调。平时在家务农,春节或庙会即在本村或邻近乡村演出……”
由上可知,传入客家祖地的傀儡戏,最早的可追溯到民末清初,清末民初较普及,大部分源于江西、上杭、长汀一带;早期既有提线傀儡,也有布袋木偶;唱腔既有大腔、小腔,也有汉剧、祁剧、京剧等;傀儡道具有从外地购入,如广东、泉州、上杭等地,也有自己制作的。
二、永安万福堂大腔傀儡戏班
 
《青水乡志》载:“木偶戏,原名傀儡,系用线支持身架,塑以各种面型和着以各种服装,演员以线牵动表演的一种戏剧。据传,明末时曾在大丘演出。清末时,有黄景山王金备演傀儡戏有名。”
王金备系现黄景山村万福堂大腔傀儡戏班班主王华先生之父、王审知入闽第41代孙。族名王长忠,小名王金备,法名王法存,至1962年在大田县上京演出时谢世止,一生从事大腔傀儡艺术,名声在外并享有一定的知名度。
公元943年,王审知四子王延政携子继成、继昌复回永安青水光坑罗兜祠,至今已繁衍至入闽第45代。万福堂由王氏入闽第25代先祖传至王金备这一时期,乃从事大腔傀儡艺术,至1962年王金备谢世告一段落;之后,其子王华继承父艺,与胞兄钟祝涛(同父异母兄弟)继续打“万福堂”班号演出。“文革”时期停演,1978年后复演,既唱大腔戏又兼唱汉剧。
万福堂傀儡戏班主要在永安西洋、贵溪,三明莘口,沙县湖源,大田县的上京、太华、均溪、梅林、谢洋、屏山、早兴、济阳等乡镇(村)演出。演出活动形式分两种,一是游动演出,一是还愿戏演出。若是游动演出,戏班专有一人负责打前站,对外联络,每年春节前个把月,联络人员即外出联系,一般是到以前演出过的乡村,随带剧目本供戏东挑选,协商好每场价格、日期时间及接送等事宜。之后,戏班可以着手准备,修理好道具、戏服、唱本等;而戏东则要准备演戏场地的搭台、戏班人员住宿点及膳食安排等,其工作量较大的是筹款戏金。2000年8月中旬,万福堂应邀到大田县汤泉村演出,该村村民自愿捐钱达4000多元,每户少则2元,多早25元不等,足以应酬戏金及膳食费用。若是还愿类演出,其地点多在戏东家的厅堂里,届时戏班来到,东家就会告知亲朋、戚友,请人帮忙搭台,采购膳食,准备好一切事宜。
万福堂演出的剧目既有传奇剧目,也有说史题材的剧目,还有神仙道化剧的剧目。较有影响的神仙道化剧目有《五星记》(演金木水火土成神的故事)、《七星纸马记》(演包公下阴间断案故事)、《海游记》(陈四姑收白蛇精故事)等。许多剧目规模较大,每本有的可演三五天、八九天不等。
万福堂戏班的演唱形式,属弋阳腔系的道士腔,即保留着弋阳腔所谓“一人启口,数人接腔”的唱法。前台提线师傅用大嗓子唱词,先唱一句中的三五个字,或曲调中的一二小节,接着就由后台打锣鼓者帮唱,每句尾音翻高时用小嗓形成一唱众和的呼应。伴奏以锣鼓、叫板为主的形式,打击乐器有板鼓、大锣、大钹、小钹等五大件,有时也用唢呐作吹牌迎送用。演唱风格既属于曲牌体,又与当地的山歌、民谣等结合,极富于本地浓厚的声腔特色,故旋律曲调变化不大,唱念均用青水等地能听懂的“土官话”。⑤
万福堂大腔傀儡戏班每年在外演出三个月左右,可演出百来场,每场戏金价格不等,现一般每场价格约100-120元之间。
三、宁化新盛堂傀儡戏班
 
宁化历史上傀儡戏班较多,其中以水茜乡为最,又以沿口村为多,至今该村仍有6堂戏班,新盛堂傀儡班为最早成立的。1947年,沿口村王原尚儿子王迟生过两岁生日时,请来上杭的一个傀儡戏班演戏祝贺,当时王原尚十分喜爱傀儡戏,乍看乍有趣,认为演戏并不很难,便与同村人赖天水、赖文金一道合议开办戏班。之后请来泉上⑥“线师傅”传教演戏技巧,学提线技艺,练祁剧唱腔,随后就对外演出。
新盛堂傀儡戏班自1947年演出,至“文革”时间停演。1978年10月又复演。之后,到了1982年,该村另一傀儡戏班“永继堂”亦复演。在演出收入不错的影响下,该村至1986年,又相继成立了三堂戏班,合计全村有6堂傀儡戏班,至今仍在演出。现新盛堂戏班班主王迟生,12岁时即辍学从艺,从小与父,耳闻目染,极喜好表演,刚开始学打锣鼓,后学提线兼唱,三年艺成,既登台提线兼唱演出。与永安万福堂大腔唱腔不同的是,新盛堂的唱腔为祁剧,属乱弹,以皮黄为主,视剧情、角色,插用采茶调、京调等;舞台语言则与闽西汉剧同;伴奏有锣鼓、管弦及帮唱,戏班人数较多,达7-8人。傀儡偶身与永安万福堂相比,较矮小、约60公分高,虽属提线类,但偶身为24身,俗称二十四诸天。
新盛堂傀儡戏班与本村其他堂班一样,农忙时分散在家务农,逢年过节或农闲时组班到外演出谋生。通常每年正月至二月,七月至九月,十月至十二月也有,在外可演出120天左右,足迹遍及本县的中沙、河龙、安远、城关、石壁、淮土、济村、安乐等乡村,演出范围涉及建宁的均口、伊家,清流的嵩口、田园、长校,明溪的枫溪、夏坊等地,远的则达江西石城县的岩岭一带。
新盛堂戏班传统剧目较为丰富,戏班为方便客家民众,将一百七十八本剧目按精彩程序、先苦后甜顺序,制有戏目本,十分简便实用。其主要剧目有《二度梅》(十八本)、《昭君传》(十八本)、《李道宗说计—仁贵拜帅》(八本)、《赵玉林》、《珍珠塔》、《金钗记》、《珠砂印》等。
四、大腔傀儡戏的艺术形态
 
大腔傀儡戏的行当及角色体制,为我国较古老的戏剧形式的遗存。众所周知,宋代形成的南戏是我国戏曲发展成熟的标志,人物行当为“生、旦、净、末、丑、贴、外”,本省南戏声腔的兴化腔、泉腔等,其早期的行当亦为“生旦净末丑贴外”,俗称“七子班”。而大腔傀儡戏比“七子”还少一“贴”行当,足见传入的永安大腔戏形式早于南戏角色体制。
我市傀儡行当与线规有:生类分小生、老生、武生等;小生、老生、武生线位均为10线,头部三线,右手三线,左手二线,脚二线。小生服饰以绿蓝色为主,言语注意身份,举止较斯文;老生服饰亦以绿蓝色为主,面带须套;武生服饰披甲,袖口较小。旦类分小旦、花旦、丑旦、老旦、丫环、武旦、苦旦等,线位均为10线。小旦服饰颜色较艳丽,以红色为主;老旦服饰较素,以绿黑色为主,举止较稳重;花旦服饰也较艳;丑旦服饰较素,举止常逗趣歪理;丫环服饰与旦区别在裙较短,且袖口短小;武旦服饰裙子两侧开叉,背插令旗,袖口也较其他旦类短小;苦旦服饰素黑为主,凡旦类举止手均不过胸。净类分红脸、黑脸和花脸,线位也为10线;红黑净类服饰以黑为主,区别在头部,红脸常扮关云长一类,黑脸常演包公,花脸常扮奸臣,如秦松一类。丑类分男丑、女丑、家童等,男丑线位最多,达15线之多,头部三线,肩二线,身腰三线,右手三线,左手二线,脚二线,舞台上表演起来,耸肩勾腰异常活泼;女丑线位与家童一样,均为10线;男丑服饰以蓝黄黑为主,常演不正当的知府、县令、花花公子及家童;女丑服饰以红绿为主,常扮媒婆、泼妇等。此外,孩类亦分男童、女童,线位为10线,男童服饰上身以红为主,颈以黄丝穗装饰,裤以绿为主;女童以紫红为主装饰。
傀儡头像除生头、旦头、花面(净角)、杂角(丑角)、神道(如孙悟空、龙王等)外,还有精怪头像,如牛头、马面、狮精、虎精、狼精、熊精、青蛇精怪、田螺姑娘等。光傀儡帽就有许多种,如王冠、凤冠、王帽、相帽、状元帽、太监帽、太师帽、帅帽、先锋帽、生帽、武生帽、员外帽、奴才帽、老爷帽、公差帽、旗牌官帽等。
傀儡道具亦有许多,分生活用具、神道用具、书写工具、武器与刑具、旗巾等。生活用具较多,有桌、椅、床、帐、车、船、脸盆、水桶、扫帚、茶壶、茶杯、酒杯、伞、扇、烛台、马鞭和算盘等;上述道具中,有些并非实物,而用于虚拟、象征,如椅可代车、船等。傀儡表演的特殊性,即日常生活里常见的饮酒、浇水等动作,搬用于傀儡台就是一项较高的特技,在观众的心里,“木头人居然也能做到,实在是不简单”,而在人戏的舞台上,其腾跃、升空等特技,在傀儡戏中却是简单不过,故傀儡戏上演神怪戏较多,有很大的随着性与虚拟性,或飞天、遁地、潜水、隐身,或变形,身体忽上忽下,大小由之,奇幻异想,常能使观众从现实生活中沉浸到神怪故事的世界中去,易收到较好的艺术效果。
要让没有生命的傀儡在舞台上跟真人似地表现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全靠艺人的操弄,要求艺人精熟傀儡的基本结构,线位布局以及悬丝功能等。客家祖地的傀儡艺人,大都刚开始学艺时,头两年须先学打锣鼓,之后再学提线、唱腔,要靠老艺人的言传身教,一般要三年才能基本掌握技巧兼唱腔运用,能否达到“形似”与“神似”的境界,还得靠自己的勤学与悟性,即要让傀儡身与人“形似”,首先艺人要“心灵手巧”,自己要进入角色中,而又不能完全进入;其次给“无生命者以生命”,须让观众感受到傀儡人的视觉、听觉、嗅觉及触觉等,通过感知而不理会这是一种虚构的幻觉,从而达到较高的欣赏境界。
五、戏神田公元帅及其传说
 
永安万福堂大腔傀儡戏班、宁化新盛堂傀儡戏班等,班主(艺人)家中都设有香火坛位供奉戏神,有的是道神或戏神雕像。戏神的供奉在戏班中有着显著的地位,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戏神田公元帅生日,戏班此日要上香烛、斋果,献演金系戏文,祈保戏班演出顺利成功。
戏神田公元帅一生的神奇传说,各地不一,在客家祖地这样流传:玉皇大帝生有七个女儿,一个儿子。儿子最小,叫金星太子。有一次金星太子和一位大仙打架,仗势踢痛了大仙之脚,被投诉于玉皇大帝。玉皇极为生气,准备责罚太子。太子闻知后便下凡人间避罚,来到浙江金印山铁板桥。桥边有块大田地,使取“田”为姓,名清源。于太阳落西时分来到当地陈顺和百万富翁家投宿。
陈百万接待了田清源。对他说:“小后生,你要在我家住宿,礼当接待,自古道,人来投宿,鸟来投林,理当方便。只是我家今晚有点小事情要办,怕不方便。”面露难色。田清源不由探问道:“什么事情?若能讲我听,兴许能帮助你。”陈百万说:“家中小女生病,每晚要准备三牲、酒礼、纸钱在大门外路口设和,方保女儿今晚平安。如果没有及时设和,小女病情就会加重,故今晚不太方便。”田听此说,心中明白,轻松说道:“员外,这个事情我能帮助你。今晚东西不要准备,可叫小姐到别房安睡,把小姐的房间让我睡即可,可保小姐平安无事。”陈百万听言十分高兴,热情款待田清源住下。
田吃过晚饭,来到小姐房间,变成小姐模样,躺在床上装作生病的样子。三更时分,有36个鬼气势汹汹来到小姐房,开口大骂:“今晚怎敢不准备东西给我们大家吃,看我们怎么收拾你。”说完就动手拖小姐。田变回人形,用宝贝“木瓜”⑦丢于地上,把动手之鬼手都糊在木瓜上,那些鬼不由叫苦连天,请求田搭救。田问:“你们是哪里来的野鬼,来弄小姐生病,如不从实招来,对你们不客气。”野鬼答:“我们是从杭州、苏州、吉州、山东等地集在一起的36个野鬼,请师父搭救。”“为什么人家拿东西给你们吃后不离开,还要天天来弄小姐生病呢?”田不解地盘问,领头的野鬼答:“师父有所不知,她父亲是百万富翁,天天晚上会拿东西和钱财给我们,如果到其他地方贫苦的人家,东西给的少,众鬼不够吃。只好天天如此,又没别的地方去。”田便说:“你众野鬼没地方前去,那就随我前往,再不要弄人生病了。”众野鬼忙跪下道:“多谢师父收留。”
田清源虽然解脱了小姐的病因,心下却生忧虑:众野鬼随我前去也是个问题,他们要吃要喝要钱,我从哪里去拿呢?他就到汉高祖刘邦那借来36个傀儡,叫36个野鬼投入傀儡,平常演大腔傀儡戏给观众取乐。上午他叫众野鬼在半空中查看,哪里百姓有灾难,就去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百姓自然会答谢,解决了众野鬼的吃用问题。傀儡戏由此产生。
当时,田清源向刘邦借傀儡时,曾请刘邦写台批,刘邦应诺,叫左右相一同写,左相先写一“风”字,刘邦居中写一“火”字,右相再写“院”字,可写好一看,风火院的“风”与“院”和刘邦的“火”字相颠倒,因左右相在刘邦前面相向而写所至,故刘邦便拿笔在“火”字圈了一半。左右相说,这样写可以用。直到如今,傀儡戏班舞台横批“风火院”还是这样写的。
至此,田清源师父在浙江金印山铁板桥开台,用大腔曲演傀儡戏,传教千万梨园弟子至今。
六、珍稀剧本《海游记》及其文学价值
 
明嘉靖万历年间,福建建阳书林曾编集、刊印福建道教女神陈靖姑收妖降蛇为题材的最早的小说本《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简称《海游记》)。此后,在闽、赣、湘、粤及客家祖地的广大农村流传了数百年。然而,直至前些年,闽境内竟无发现该刻本小说,多少学者专家引为憾事。
《海游记》是我国神怪小说系统中极为重要的作品之一。与《八仙出处东游记》、《华光天王南游记传》、《西游记》、《天妃济世出身记》《许旌阳得道擒蛇铁树记》等一大批神怪小说同时期刊行于世,并与《天妃济世出身记》作为本省本地题材,以民间口头文学为依据,作为小说文学作品推向文坛,首开了本省女神陈靖姑道教小说之先河。陈靖姑信仰传说在客家祖地广为流传,其传说故事、文学作品、戏剧艺术自成一个体系,并以《海游记》为代表。⑧如上杭傀儡戏之《夫人传》,即是明代小说《海游记》影响的产物,清初以来就在闽西客家地区流传。三明客家祖地则是较早流传地区之一。2000年5月份,笔者在永安、宁化等地傀儡戏班采风中,发现永安万福堂戏班在“文革”前曾上演过《海游记》,其剧目乃为家传本。后终于发现三明客家地区最早的大腔傀儡戏剧目《海游记》⑨手抄本:书高24公分,宽13公分;按照原本形式每页上空(原为图像)下文,上空高5公分,下文高19公分,文字以8行竖抄,每行24-26字;原本正文为一版两面印刷,故手抄本照此规格翻制,共14页28面,为纸线装订,书名“皇君故事·白蛇记”,书尾标有“海游记”,于光绪未玖年(1885年)春月立子桂抄集皇君记全本。该手抄本应说是演唱本或话本较合适,它比之上杭高腔傀儡戏剧目《夫人传》⑩、闽东傀儡剧目《奶娘传》、福州地区的《陈靖姑》等都更早,更接近小说版本。
三明客家祖地发现的《海游记》剧目,有其较高的文学价值。最早的《海游记》属章回小说,分上下卷,共九则;上卷五回,为张世魁夫妻遭难、法通破庙被捉、靖姑学法救法通、靖姑破庙救法通、白蛇脱捉王吉祥;下卷四回,为法通子妹困白蛇、白蛇与海清各显变化斗法、公主招夫遇妖精、白蛇精投告观音。由上述章回结构分析,此为不完备的小说结构,尚欠精雕细琢,显得较粗糙。而由小说之版本,演绎成的大腔傀儡戏之剧目,或为演唱本、话本,其缺陷,不足在所难免。如上杭剧目《夫人传》,因由《海游记》改编为《海游居》话本,而后再演绎为《夫人传》大腔傀儡戏剧目,在剧情上作了较大的增减,其前九段(本次为:何世魁上任、何世魁脱凡、何世魁救妻、观音梳妆、兄弟收妖、兄妹闾山学法、兄妹除妖救兄、陈清姑出嫁、兄妹收白蛇精)都与《海游记》相符,所不同的只是《夫人传》是以傀儡戏剧形式表现之,这也是强化戏剧性的需要;至于后十至十五段,更是演述了陈靖姑等人收狐、龟、青草精等妖魔鬼怪等,显然是将故事情节结合当地传说,根据傀儡戏艺术形式而增加的内容,这正是《海游记》演绎成为各地不同系统多种艺术形式的必然结果。
客家祖地内的大腔傀儡戏剧目《海游记》,其演绎过程显然没有经过话本节段,而是直接由小说章回本改编而来。虽说是大腔演唱本,也没有具体划分段落(故事情节分段),然而演唱内容最接近小说版本内容,众多人物名称除个别被改名外,如陈靖姑改为陈四姑,其余基本不变。但由于是傀儡艺术需要,及融入客家地区传说,故在演唱本每页的上空处,仍增有不少收妖降魔情节,这种改变的故事情节(如时代背景、各地熟知的妖魔等)以达到通俗的目的,从傀儡艺术发展、生存的角度看,戏班作上述改编,显然剧情更符合客家民众的口味,利用民众熟悉当地的人物(故事)在剧中出现,民众自然更喜欢接受,这也符合艺术发展之规律。
《海游记》在客家祖地的流传演出,其惩恶扬善、伸张正义的义举,正是客家祖地民众心中所希望的结局。客家人在历经战乱、自然灾害等洗礼后,尤其对邪恶势力的存在及其造成的危害,呼唤正义力量的涌现,也呼唤英雄的产生,而以陈四姑为首的代表正义的一方,在历尽磨难、曲折之后,终于战胜了以白蛇精为首的邪恶势力,为民众解除灾难,正寄托了客家民众的愿望和祈盼,这也是《海游记》等一大批剧目得以在客家祖地流传至今的原因所在。
注释:
①公元885年(唐禧宗光启元年),王审知三兄弟加入王绪起义军南下入闽。
②《太原王氏族谱》“成”字辈。
③系布袋木偶,亦称帐篷戏。
④今将乐余坊乡瓜溪村。
⑤江西南昌一带旧时语言。
⑥今中沙乡黄柏园一带。
⑦即瓢瓜。
⑧闽中、闽南等地则以《临水平妖》为信仰系统代表作。
⑨上世纪末,省艺研究所叶明生仅从远在千里之遥的湘西农村,发现一本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重刊本《新刻全像显法降蛇海游记传》木刻线装本。故三明发现了省内本。
⑩《夫人传》源于当地流传的世俗小说或话本《海游居》。
 
 
作者:刘晓迎,三明市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三明市客家文化与华侨研究会副会长,三明学院客家文化研究所特邀研究员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