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牌子锣鼓走四方

2010-01-15 16:51 | 刘晓迎 |

在闽西北客家乡村这片土地上,有这么一种民间吹打乐,无论是迎神赛会、宗教信仰;还是婚寿喜庆、节俗庆典、戏曲娱乐,您都可以看到她活跃的身影,她就是让每一客家人从小印象深刻、伴随成长并影响一生的牌子锣鼓。

第一次领略牌子锣鼓的魅力,记得是在宁化的石壁村。1995年11月28日这个特别的日子,宁化石壁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家人,他们的先祖从这里启程,远赴他乡,拓展前程;今天不远万里前来故里,他们将亲自参加并见证世界独一无二的客家公祠的建竣。上午9时一到,随着24响金铳齐鸣,客家公祠落成典礼正式拉开了序幕,剪彩、揭幕、启门、祭旗、签字,猎猎作响的飞龙旗在公祠广场上冉冉升起,“石壁客家百姓始祖之神位” 进入公祠,客家后裔代表在牌子锣鼓、彩旗队、万民凉伞的陪伴下,向128姓氏客家先祖神位牌献祭。

在整个仪式中,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引人注目的是牌子锣鼓,乐曲阵阵,鼓点激扬,衬托着一张张热泪盈框激动幸福的脸盘,将落成仪式渲染得无比庄严肃穆之余,又让客家后裔此刻的心情得以尽情的渲泄。

魅力之大的牌子锣鼓,其实结构极其简约,六至七人,分执小鼓、边鼓、拍板、锣钹及唢呐等乐器演奏,就可营造出或热烈、或红火、或欢乐、或喜庆等氛围。有人说,逢年过节,舞龙舞狮或花灯旱船表演,若是缺少牌子锣鼓的伴奏参与,其热闹程度将大打折扣,心情激动不起来,我深以为然。宁化的朋友告诉我,牌子锣鼓在宁化城乡十分盛行,几乎每个祠堂、每个村庄都有自己的业余牌子锣鼓班子,其成员大都是喜爱娱乐而不计报酬的当地村民,逢年过节有庆典、庙会或祭祀等活动,都离不开他们的参与。据说数百年来,当地的牌子锣鼓在鼎盛时期多达二百多棚,可见受欢迎的程度。

追溯牌子锣鼓的产生,最早应是神灵和祖先崇拜,通过音乐娱悦神灵及祖先表达人们崇敬的心情,后来逐渐发展为娱神与自娱相结合的一种音乐活动,而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音乐活动形式之一。如宗教音乐中的器乐演奏,就有鼓乐、吹打乐及合奏等形式,通过对音乐曲牌的选择、演奏与排列组合,达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或优美恬淡,或缥缈清越,或庄严威武,或喜庆欢乐。

历史上宁化城乡的庙宇众多,曾有三百多座寺庙的记录,具有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神祇体系特点,遍布城乡星罗棋布的庙宇及众多庙会,催生了闻名遐迩的“会期”。每逢会期,城关或是乡下,四邻八乡的亲朋故友都会前来赴会,或探亲访友,或交易洽谈,或欣赏戏曲游艺等。其中,装故事、舞花灯、踩花船及朝神进香活动都离不开牌子锣鼓的随行伴奏,欢快热闹的牌子锣鼓,成为“会期”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

牌子锣鼓在客家人福寿双全或取得功名或事业有成时的“游匾”、“晋匾”活动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这是一件很体面和光宗耀祖的大喜事,其匾在牌子锣鼓的吹吹打打中绕村一圈,热闹非凡。

据考证,宁化的牌子锣鼓产生于明代,距今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宁化是客家民系的孕育地和摇篮区,历史上五次北民南迁,在给宁化带来了大量人口的同时,由北而南沿途形形色色的地方文化也进入这里,经过长期的借鉴和交融,牌子锣鼓应运而生,既继承了北方音乐的高吭、粗犷的风格,亦揉进了南方一带音乐悠扬、婉转的特点,集中原河洛、吴越、闽赣等地乡土音乐为一体,并最终形成具有客家特色的民间吹打乐。

作者:刘晓迎  三明市博物馆  邮编:365000  电话:8213796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