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略论将乐窑宋元瓷器

2016-11-25 17:17 | 郑华 |
将乐县地处福建省西北部,为闽越地最早建县的县份之一,早年就有烧制陶瓷的历史,到了宋元时期更是窑场林立。将乐窑虽为地方窑,但烧造的品种繁多,艺术性较强,不泛精美之作,本文结合我馆收藏的宋元时期将乐窑瓷器,对其造型和装饰特征作简单分析。
一、代表作品赏析
宋青釉花口碗(图1),通高7,口径11.4,足径5.3,重0.22千克。九瓣花口,弧腹,圈足。花口至曲腹的部位,划刻出九条内凸外凹相对应的瓜棱竖线纹。里外施青釉,釉呈青灰色,器外底和足内墙露胎,胎质细密均匀。该碗造型优美,线条富有变化,俯视或仰视猶如一朵盛开的花朵,别有一番情趣。


宋青釉凤首瓶(图2),通高27,口径3.8,腹围46.5,足径7.7,重1.21千克。直口,细长颈,溜肩,鼓腹,圈足。口颈间塑一凤首,颈部数道凹弦纹,腹部刻有仰覆莲瓣纹。整体形象酷似一体态丰满且站立的凤凰,眼、嘴、耳俱全,生动形象。通体施青釉,釉质莹润,有细小开片。此瓶造型巧妙、秀美洒脱,充分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像力与聪明的智慧。
宋青白釉莲瓣纹杯口瓶(图3),通高21.4,口径8.3,腹围44.9,足径8.0,重0.94千克。杯口,口沿外卷,长颈,溜肩,圆鼓腹,圈足。颈部有三道凸起竹节纹,肩部划一道弦纹,腹部刻莲瓣纹。器身施青白釉,底足露胎。此瓶型制优雅,匀称严谨,轮廓流畅,有古朴典雅之感。

宋青釉温酒壶(图4),注壶: 通高26.7,口径3.0,腹围38.5,足径7.0,重0.88千克;温碗:通高12.5,口径15.0,足径8.0,重1.21千克。壶直口,筒颈,折肩,圆腹,圈足。配有宝珠形钮盖,颈肩处对称置有一圆状把和尖嘴圆管弯流。注碗花口,深腹,圈足。腹部对应压印六条凹线。注壶置于碗内,碗口刚好与壶的肩部相齐。此器型规整,胎质细腻,全套保存较完好,较为少见。
宋青釉刻莲瓣纹盖罐(图5),通高11.7,口径4.4,腹围8.1,足径4.7,重0.26千克。直口,直颈,溜肩,鼓腹,圈足。上配无纽笠帽形盖,颈部饰数道弦纹,腹部刻仰覆莲瓣纹,其间用堆塑荷叶边纹相隔。通体施青釉,底足不施釉,釉质莹润。此罐造型丰满,装饰繁而不乱,极富有层次和立体感,从中可以看出工匠们娴熟的驾驭技能。

宋青白釉托盏(图6),通高7.9,盏口径7.6,托底径4.9,重0.36千克。托为花口浅盘状,高圈足外撇,内底倒扣一小杯,小杯底上置花口弧腹盏,盏的圈足正好与杯的底部相吻合。通体施青白釉,足圈内不施釉,釉质温润。此托盏保存完整,杯、盏与托盘连为一体,极为雅致,是一套考究的茶具。
宋青釉折唇短颈瓶(图7),通高17.3,口径2.7,腹围28.3,足径8.7,重0.89千克。直口,折唇,直径,溜肩,鼓腹,圈足。灰白胎、质细,通体施青釉,釉呈青灰色,足不施釉,露胎,釉质莹润。此瓶造型规整,制作较为精细,且保存良好。

宋青釉三足炉(图8),通高9.4,口径12,重0.26千克。侈口,鼓腹,圜底,口边设半环状双耳,底置三锥状足。施青釉,外壁施釉不及底,底足无釉。此器型仿青铜器,较为少见,颇为别致。


宋青白釉多嘴盖罐:口径7.1,腹围60.0,足径9.,高35.0,重2.15千克。此瓶由盖和身两部份组成。直口,短颈,溜肩,长鼓腹,圈足。盖作凉亭状,器身饰五道弦纹,每道弦纹上贴饰四个对称锥形尖角。灰白胎,通体施青釉,足不施釉,釉质莹润,玻璃相强。此罐造型奇特,别致新颖,制作精良,在宋代极为风行。

宋青白釉谷仓(图9),通高29.3,口径14.5,腹围51.6,足径8.8,重1.65千克。由盖和身组成,器身溜肩,长鼓腹,圈足。配有一宝珠钮笠帽盖,盖身有4个附加纹,下围一圈波浪纹,盖沿上翘。肩部堆贴一圈波浪纹,腹部开一长方形仓口,仓口贴有桥形纽,胫部有凸棱。通本施青白釉,近底处露胎,器壁较厚。


二、将乐窑宋元窑址介绍
将乐窑遗址分布较集中,主要在将乐县南口乡、万全乡、余芳乡、古镛镇等四个乡镇。
南口上下窑址:位于将乐南口乡上窑村和下窑村的两边山岭上,面积约十万平方米,创烧于北宋末年至元代停烧。主要生产温酒壶、瓜棱罐、谷仓、碗、盘、碟等产品。以烧青白釉为主,釉色是较纯正的影青釉,釉面莹亮,偶有细小开片,胎白质坚,厚薄适中,金属声强。
万全窑址:是将乐宋元时期主要窑口,又称碗叠墩窑,位于将乐万全乡东北约700米处,分布在沿溪的3个小山丘上,创烧于北宋至元止。此窑址烧造的品种齐全,民间普遍使用的碗、盘、瓶、尊、罐、注子、盏托、壶、碟、像生瓷、明器等器型都有生产,温酒壶、莲花尊、凤首壶是此处特色器型。以烧青白釉为主,兼烧青釉、酱釉,釉质纯净,釉面均匀,青釉多呈青黄、青灰、茶叶末色,胎呈灰白色,质坚细腻。
余坊窑址:位于将乐余坊乡,烧制时间最短,仅元代烧制,产品种类较少,以碗、盘、碟为大宗,兼有少量执壶。以烧青白瓷为主,胎灰质粗,釉与胎结合不紧密,常见剥釉现象。
五马山窑址:位于将乐县古镛镇,面积约2000平方米左右,烧制时间最早,创烧于唐至北宋早期止。主要烧制碗、盘、碟、执壶等日用瓷,以青釉为主,釉呈青灰色,胎灰质坚。
三、将乐窑宋元瓷器概貌
将乐瓷两宋时期产品大多胎白细腻紧致,器壁厚薄适中,火候较高,声音清脆,釉色纯正莹亮;至元代胎质变粗,器壁稍厚,胎色白中带灰,出现窑缝、棕眼等窑庇,釉水透明度明显不如宋代,少数火候较低的有细小开片。碗、盘、碟外壁基本施釉不及底,底足露胎,其它产品则足不施釉。明器制作较粗,胎釉结合不紧密,器物口沿、腹部、底胫处常见剥釉现象。产品大多采用仰烧法、叠烧法等装烧工艺。
宋元时期将乐窑产品丰富,有碗、盘、瓶、罐、注子、盏托、壶、碟等日用瓷,还有少量明器。从相关资料及馆藏的藏品来看,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1、碗
碗的产量较大,样式较多,以敝口弧腹圈足为主,弧腹有深、浅之分,亦有斜直腹。碗内底较平坦,有的有涩圈,内壁多光素,外壁或光素或刻莲瓣纹、缠枝花卉纹。葵口或花形碗也有,制作都较精细。
2、瓶
瓶的种类也十分丰富,有凤首瓶、梅瓶、杯口瓶、多嘴瓶等,瓶身较高,多为二十厘米左右,颈部修长且多见竹节状,与腹部的圆鼓形结合流畅,腹身满饰莲纹、菊瓣纹、缠枝花卉纹等。
3、壶
壶的造型具有多样化,有喇叭壶、杯口壶、直口壶、玉米壶、温壶等式样,壶身多光素,或为瓜棱状或满饰菊瓣纹、莲瓣纹,有的肩部还置有双系或双钮。
4、罐
罐类也比较多见,大致可分为无盖和带盖两类。无盖多为敛口溜肩鼓腹平底,腹身或光素或弦纹、瓜棱状。带盖繁缛些,不仅盖形多样,有荷叶盖、饼形盖、伞形盖、笠式盖等,而且盖钮的装饰也比较丰富,有条形钮、塔式钮、宝珠式钮、瓜蒂钮等,器身或光素或满饰纹饰,亦有双系、四系罐。
5、盏托
盏托制作非常精美。托盘边沿宽大,除圆形,还有葵口和花瓣型,式样繁多。托口一般为杯、盘形,即有仰式又有倒扣式,倒扣式的底边大多有刻花装饰,有斜线纹、卷草纹、莲瓣纹等。盏多为花口状,亦有海棠口、深腹杯形。大多为高圈足外撇。
6、像生瓷。
产量较少,且制作粗糙,多数是陪葬品。以狗、鸡、兔等十二生肖为主,还有少量的人物塑像,如文官、武官、男、女仆等,一般采用点彩技法,主要点缀于眼睛、头发、服饰上。
7、谷仓,明器。
宋元时期用陶瓷瓶罐储谷随葬成为风尚,由于古人在“事死如事生”观念支配下,幻想人死后仍过着像生前一样仓满康实的富裕生活,于是就仿制的模型器陪葬在墓内。谷仓器身多为罐形,在上面加有装饰成屋宇形、神亭形、塔形的盖,体现了人们想象力和审美观,为当地代表性产品。
略论将乐窑宋元瓷器

综上,将乐窑的器型大气又不失实用性,其造型均见于同时期湖田窑、龙泉窑、越窑及定窑的器型,但在塑形上没有这些窑严谨,它较随心、不局一格,散发其特有的、灵动的魅力。
四、将乐窑宋元瓷器装饰技法
正如宋元时期南方大多数瓷器的装饰一样,将乐窑的装饰也是以胎体装饰为主,主要有刻、划、削、捏压、贴、堆塑等技法。
刻花运用最为广泛,在技术上达到了熟练生动、简洁流畅的水平,即可清新秀丽,又可粗放洒脱。多采用阳刻,有单层纹饰的,也有多重刻花,一般运用于碗、瓶、罐等器物上,基本上按器物造型构成相应的适合纹样,图案一般为二方连续,纹饰有莲瓣纹、菊瓣纹等,满饰一圈。
划花大都与刻花相配合使用,常见有弦纹、篦纹。弦纹一般出现在口沿及肩部,有凹凸、粗细等不同形状,也有单线弦纹与复线弦纹之别。篦纹多使用于碗、盘心或腹壁上,有的单独使用,也有的配合刻花使用,填入刻好轮廓线的花卉纹中,富有变化而更加生动。由于划花较细腻,所以多为衬托点缀之用。
虽说印花工艺更为简单,与刻划花有相似的装饰效果,但在将乐窑中运用的并不多,且手法单一,主要是模印花卉动物图案,大都用于碗心。
捏压是对未干的陶坯进行压制,以达到艺术修饰的效果。此法在小件器型上有所运用,如图1的宋青白釉花口碗,花瓣形口就采取此法;也有一些小罐、执壶的腹部通过几道压制形成瓜棱状,了了几笔,极具艺术性。
贴也比较盛行,它是将塑出立体状的纹饰贴于坯体上的一种装饰技法,多用于瓶、罐、谷仓的盖面及肩部,如图宋青白釉谷仓,在仓盖、肩部有波浪纹、附加纹及仓口的桥形钮采用的就是堆贴法,虽说装饰繁缛,却能做到主题突出,层次分明,显得立体感强,形象精奇,充满了美感。
最具特点的是削,莲瓣纹中的莲脊就是采用这种技法,如图3、图5,用利器从莲瓣中间向两边斜削,中间起脊形成莲脊。这种技法运用的相当微妙,莲脊看起来不是太明显,只有用手摸才能真切感受到隆起的变化。将乐窑的莲瓣纹装饰大都采用了这种技法,此技法龙泉窑、越窑也有运用,它与刻划融会运用,装饰效果更为显著。
纹饰是另一种装饰技法。将乐窑的装饰纹样题材不是太丰富,但运用巧妙。莲瓣纹常作为瓷器的主题纹饰,确有“外壁单面刻制莲瓣的装饰似乎已成为各类制品的共同花纹,几成一个时期的装饰风格”之势,①不但有内外双重,上下双排仰覆莲瓣,亦有整朵莲花的。此外,还有菊瓣纹、团花纹、荷花纹、卷草纹、缠枝纹等花卉纹饰,及波浪纹、弦纹、线纹、篦纹等辅助纹饰,动物纹多为龙、狗、狮、凤、鹦鹉、鸡等飞禽走兽形象。总体说来,将乐窑的纹饰精炼简洁,常常是以一至两种纹样出现,没有多余的堆砌,它注重的是纹饰与造型并重,如几道间距不等的弦纹,打破了器形原有的规整,使其富有节奏感,即运用平凡地题材,获得了不平凡的艺术效果,
釉色也是一种装饰技法。将乐窑主要以烧制青白釉为主,兼烧青釉、酱釉,也有少量的黑釉。青白釉普遍是比较纯正的影青釉,玻化感强且莹润,积釉处呈现深水绿色,常见大小开片。青釉釉面光亮,有青黄色、青灰色,亦有少量茶叶末色,茶叶末釉釉面浊化,无光亮感。酱釉有深有浅,深的较黑,浅的黑中泛枣红色,釉面光亮。一般青白釉、青釉施釉较薄,而酱釉施釉较厚,常见垂釉现象。褐釉点彩装饰技法在这里也有它的一席之地,这种工艺一般在施釉的器坯上以点彩的方式加以褐釉的着色,故名“褐釉点彩”,亦称“釉上加彩”,在整体青色的青瓷中缀以几点褐色圆点、线条状,打破了单色釉的单调,使其更为灵动而富于美感。


总的来说,将乐窑将胎体、纹饰及釉水的装饰结合较完美,它塑像造型生动,纹样线条清晰,釉色莹润光亮,充分体现了当地匠人的娴熟制瓷技艺,同时又是当时审美观念、艺术情趣等诸多领域的完整反映。
五、对将乐窑的一些思考
将乐窑兴起与衰落的背景。宋代是我国瓷器空前发展的时期,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瓷窑遍及南北各地,在这种大背景下,将乐窑也随之兴起,它在南方制瓷传统工艺上博采众长,延烧创新,自成一体,占据了一席之地。至元代,随着江西景德镇窑、福建德化窑的崛起,加之将乐地处山区,缺少后继交流更新,导致其产品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失去了进一步上升的空间,在制作水平上逐渐滞后于其它地方,最后末落直至衰完。
将乐窑与其它窑场的联系。将乐窑受景德镇窑、越窑、龙泉窑的影响较大,据《将乐县志》记载,北宋年间有景德镇的窑工到将乐烧制瓷器。同时,从考古发掘资料看,将乐的窑炉与景德镇、浙江(主要是浙南、浙西)①相同,基本采用长条形龙窑,产品的烧制工艺基本上是从这些窑引进的,如龙泉窑的匣钵叠烧法,景德镇窑的匣钵正置仰烧法,器型受景德镇当时的流行款影响,装饰技法上也有与龙泉窑相仿②,只不过产品种类、数量没有它们多,窑场规模及面积不及它们大。由此看出,这些瓷窑体系之间都有相互联系,技术上也有相互传承。
将乐窑考古研究方面。将乐窑在三明及至福建都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地位,但与同时期其它的瓷窑相比,将乐窑的影响远不如它们,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对将乐窑研究,进一步收集窑址出土的具体地层关系、时代明确的标本,各地墓葬的标本以及窑址附近瓷土和釉料的标本等,从而对将乐窑有一个更为清晰的了解,把将乐窑的研究推向更高的阶段,进而让人们对将乐窑有更好的认识。
注释
①牟宝蕾:《浙江境内宋元青白瓷窑址研究》,《东方博物》第三十三期,浙江大学出版社。
②钟琦:《元龙泉青瓷的辉煌》,《收藏》总第219期,2011年,中国《收藏》杂志社。
③李建军:《福建三明地区陶瓷考古综述》,《福建文博》1995年第2期。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