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简述三明古窑址及古陶瓷

2013-07-24 17:16 | 曾秀秀 |
一、概述
三明古窑址共发现10多处(图1),从青铜时期至清代均有。窑炉和淘洗池几乎是沿大小溪流两岸的坡地构筑,坡度一般在15°—25°之间。
简述三明古窑址及古陶瓷
除了2005年“永武”高速公路永安贡川胡坡岌出土一处青铜时代地穴式小窑炉外,绝大多数是龙窑窑炉。2006尤溪县街面水库出土一处清末民国初的鸡笼窑。地穴式小窑做法:在含有云母风化石土质层上挖掘大致纵向葫芦形窑炉,及火膛与窑室,纵约1.3、宽约0.5米,火膛略高于窑炉约0.6米,面上挖掘3道火道,火道直通厚约0.4米的隔墙(石块垒砌)进入窑室。(图2)
简述三明古窑址及古陶瓷
龙窑一般长20—100米,宽1—2米不等,高0.9—1.6米不等,或直、或在一定范围由直渐弯弧。其做法:依坡而建,挖坡成坑作龙窑窑坯,用土坯砖和灰条砖错缝垒砌,拱形。窑头低矮、口小、前设一小平台,口内设火膛,堂内用条砖倒八字形隔火道,火膛向窑尾逐渐变大、变高,窑底一般用土坯砖铺砌,其上用黄泥浆一层,少数窑直接用黄泥浆厚厚敷一层,窑前用支座规律地排列,窑室底部用匣钵作垫层。窑墙内同样是黄泥抹敷,按一定规律设有窑门和投柴孔,窑尾底部开设排烟孔。(图3)
简述三明古窑址及古陶瓷

    二、各县窑口简况
1、将乐县

 

将乐县古窑址考古可谓是成果斐然,《将乐县志》记载水南樟树下有唐窑,然而没有实物标本。2005年高速公路积善段发掘出一段唐窑残迹,残长约10、宽约1.9、高0.5米,窑墙上可见稀疏的窑汗,窑内支座排列有序。主持窑址的考古专家郑辉先生评论道:此窑在福建省唐代窑址中不多,从目前资料来看,只有建阳将口窑、建瓯东游窑、宁化淮土窑、晋江磁灶窑等少量几处,对其文化面貌缺乏了解。积善窑址出土了数百件文物标本,丰富了我省窑址资料,埋补了闽西北地区唐代陶瓷考古的空白,对于研究福建地区唐代陶瓷生产技术、与邻近地区的交流关系提供了难得的资料。(图4)
简述三明古窑址及古陶瓷

   2009-2010年,福建博物院专家陈兆善、陈子文等配合向(塘)莆(田)铁路工程建设,在古镛镇发掘出宋元—清时期的窠岽窑,窑炉遗迹可分为前后沿用的三期,均为斜坡式龙窑,顶部已无存。其持烧时间长,历次维修和改造窑炉遗迹清晰可辨。专烧擂茶器皿的重大发现填补了这一类窑址考古的空白,引起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龙窑保存完整,出土器物繁多,为研究客家擂茶文化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图5-1、图5-2)。
简述三明古窑址及古陶瓷


此外,将乐县南口乡上窑村和下窑村的上、下窑,依山溪坡面构筑龙窑,面积约8万平方米。这里的高岭土、瓷石等矿料与窑址比邻,制瓷成本较低,无怪乎漫山遍野均是匣钵和废窑产品。部分出露地表的淘洗池、作坊等遗迹沿溪边布建。该窑始烧北宋,繁荣于南宋,元末停烧,解放初零星烧造碗盘之类用器。
    万全乡的万全窑,又称碗叠墩窑,沿万全乡东北约650米处的金溪岸边5个小山坡构筑,面积10余万平方米。根据闽西地质大队调查发现,此地高岭土、瓷石、钾长石极为丰富,加上宋元之际河运发达,窑址中各时期废器、窑具俯首可得;靠河流边的小台地上大小淘洗池、作坊区依稀可见。该窑始烧北宋,盛行南宋,元末停烧。
余坊窑,位于将乐余坊乡,烧制时间最短,仅元代烧制,产品种类较少,以碗、盘、碟为大宗,兼有少量执壶。以烧青白瓷为主,胎灰质粗,釉与胎结合不紧密,常见剥釉现象。
    古镛镇五马山窑,位于将乐县古镛镇,与史书记载的水南唐窑隔河相望,依坡构建在金溪河山坡边,面积约2000平方米左右,烧制时间最早,创烧于唐,盛行于五代,北宋断烧。地面上可见龙窑、废品堆等遗迹。
安仁乡大南坑村头窑,面积约500平方米,明末清初至20世纪50年代。依坡构筑,5室阶级窑。窑室、淘洗池、沉淀池、陈腐池、拉坯作坊、排水沟、成品间等古窑场完整地保留至今,是目前三明地区窑场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处。(图6)
简述三明古窑址及古陶瓷
2、泰宁县
泰宁县新桥乡的东窑、西窑、灯盏窑,在明代《八闽通志》、清代《邵武府志》中都有记载。这些窑炉都是龙窑形式建在山坡面,有所区别的是并非向坡顶迂回直上构建,而是依坡横向缓上坡顶方向构筑,这是掌控窑炉温度的举措。坡边可见出露地表的废品堆、龙窑遗迹,面积约3万余平方米。1983年冬著名古陶瓷理论家、考古学家冯先铭先生实地考察该窑址后,感慨有些产品可与景德镇同时期窑媲美。
3、建宁县
建宁县兰溪窑,实际上与江西省南丰县的白舍窑和景德镇窑是一脉相承的青白釉瓷体系。据明清《闽书》《建宁县志》《八闽通志》《邵武府志》记载:“宝山,厥土白壤可以陶”;“宝山,其土白腻,可陶为器”。指的是建宁生产的青白瓷。建宁窑部分青白瓷质量尤佳,釉色和胎釉与景德镇湖田窑相近。

4、大田县
大田县文江温厝洋窑,位于文江乡西南部的温厝洋村。窑址主要分布在当地称之为楼梯岭的凹形山坡上,岭脚有一山溪。坡面瓷片,窑具满目,面积约2000平方米,堆积层厚约有1-2米。窑具主要有漏斗形匣钵,支座,支圈,垫座和垫饼。从采集到的器物标本及窑具分析,该窑的创烧于南宋,元代是该窑的繁荣阶段;明代初期因此地交通不便,又受邻县德化窑冲击,故停烧。
5、宁化县
   宁化河坑唐窑,位于翠江镇和坑村,处于丘陵间的一座山坡上。山坡中部裸露龙窑遗迹依稀可见,龙窑废品堆厚约1米至3米之间,坡底疑是淘洗池等作坊遗迹有多处,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从器物造型和装饰纹样判断为晚唐五代至北宋间。
泉上青窑窑址位于泉上镇泉上水库一带,规模较大的有两处,均系宋代窑址。1987年建泉上水库将窑址推毁部分,匣钵、陶瓷废器物波及水库边。该窑在地表和断层上发现残长约200米的龙窑基和废品堆,堆积层最厚处约3米;采集到的标本主要有:青白釉莲瓣小碗,细小开片的莲瓣小碗。同时还发现大量漏斗式匣钵、垫饼、垫圈、窑砖、掌泥、照子等。两处窑址相差不远,瓷器造型基本一致。其烧制工艺采用支圈垫烧、单钵仰烧,是研究宋代瓷器发展的佐证材料。1984年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6、三元区
中村窑,位于三元区中村乡回窑村,方圆3公里,这里有丰厚的瓷土,充裕的柴草,回窑溪蜿蜒横贯整个窑场,是一个天然的制瓷好场所。由北宋中晚期至南宋的的珠山、元代的蛇头山、元明时期的草寮后山和1-4号山窑址组成。每座窑址都可见龙窑、废品堆等遗迹。1993年-1994年,为了配合水库建设,省博物馆陈子文等专家草寮后山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之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李德金、蒋忠义,福建省博物馆古陶瓷考古权威栗建安对该窑址进行了鉴定:中村窑揭示的龙窑、淘洗池、作坊区、窑区道路、桥梁、瓷土矿坑等的系统性、完整性、独特性,现存遗迹的完好性在福建乃至全国都罕见。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7、沙县
沙县应厝古窑址,位于福建省三明市沙县郑湖乡郑湖村应厝自然村东面上头墘坐北至南走向的山坡上,平面大致为长方形,土壤表层为黄土,村民在窑址周边种植蔬菜及毛竹山。在窑址中发现窑床、废品瓷片、瓷土、砂坑等,总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采集有瓷器标本、匣钵、垫饼等。可辨器物有碗、盘等。纹饰为青花双喜梵文等。根据采集的实物分析,该窑址建于清晚期,窑址已为荒芜地,但窑址的遗迹仍保存较好,窑室尚存部分。该窑址是研究闽中北部阶级窑分布及制瓷艺术的珍贵材料。
   三、各窑主要器物介绍
   永安贡川胡坡岌葫芦形地穴式窑烧造器物是堆叠窑炉内露烧而成,从出土的陶片硬度和吸水率判断,火候约在900°C左右,陶色灰或灰青,属还原焰产品,纹样有绳纹、篮纹。
   宁化河坑唐窑和将乐积善唐窑均是支座支烧,积善唐窑是在氧化焰烧成,温度大约850°C左右,故胎质不是那么坚致,多为红色胎质,其面上可见星点酱黑釉。河坑唐窑则火候较高,胎釉结合理想,青釉或青灰釉,面较光亮,台灰或灰白,质坚致,尤其是模印器物规整漂亮。两窑器物造型特点:阔口、圆唇、短颈、椭圆腹,短流,饼足。
泉上窑主要生产器物有:莲瓣小碗、碟、瓜棱壶、盏、盘等,瓷器胎骨细腻,胎壁薄,内壁满釉。(图7-1、图7-2)
    简述三明古窑址及古陶瓷

    将乐古镛镇五马山窑,烧制时间最早,创烧于唐,至北宋早期止。主要烧制碗、盘、碟、执壶等日用瓷,以青釉为主,釉呈青灰色,胎灰质坚。
将乐南口上、下窑:主要产品有各式碗、盘、碟、杯、温酒壶、瓜棱罐、谷仓等,其中模印孩儿莲花纹芒口碗为该窑精品。青白釉白中泛青绿,釉质较厚,玉质感和玻感兼而有之;胎白坚致,不见空隙,厚薄适中。
   将乐万全窑规模大,宋元繁盛一时,是三明地区制瓷技艺和工艺最完美的窑口。各类产品多式多样,各式碗、盘、碟、杯、执壶(温壶)、罐(瓜楞罐)、谷仓、瓶、尊、盏托、瓷佣、明器、文房用瓷等。其中刻划莲瓣、菊花、条纹凤首尊、温酒壶、天鸡瓶是该窑的特色产品。该窑胎白、灰白均有,质坚致厚重;以青黄釉为主,亦见青白釉,兼烧珠光青釉、酱釉(酱红釉),釉面平整,质感强,玻化程度高,有玉质感。
   大田文江温厝洋窑以青白瓷釉为主,酱釉次之,也有少数的青釉。产品主要是生活用器,有碗、盘、杯、钵、盖、壶、洗、沪、盏等;窑具有匣钵、支座、支圈、垫做等。楼梯岭窑址以烧青白瓷为主,兼烧少量的酱釉瓷和青瓷,胎土陶洗的比较干净,故瓷胎白和细腻,釉较莹润,光亮,器壁修整的薄而规整。
   泰宁东西窑主要生产青瓷、青白瓷及酱釉瓷。青瓷中有内饰划花间篦划纹、外刻复线纹的球光青瓷和仿龙泉窑香炉;青白瓷有高足杯、菊瓣盘、灯、香炉等,炉中有的饰刻花,有的盘、碗里印“寿”、“用”等字;黑釉器物有小碗、白口碗。
   建宁县城兰溪窑,宋、元时期为该窑的繁荣时期。该窑影青釉产品优质,与南丰白舍窑、景德镇窑同类产品相比较,应该是一个体系。胎釉结合好,胎白而坚致,不见空隙,金属声强;釉白中泛青,玻感极强,偶见开片,聚釉出成水绿色,透彻见底。器物有青白釉划花碗、盘、瓶、壶、杯、器盖、谷仓等,也有烧制黑瓷、酱瓷器。
   四、相关问题的思考
   1、装烧技术:上述窑口除了早期装烧方法为原始露烧外,五代—清各窑烧造方法基本上是一钵一器的仰烧法;一钵多器仰烧或一钵覆烧;支圈芒口器的覆烧法等。值得一提的是,部分窑是青白瓷器与酱釉混烧。
    2、从考古资料看,三明地区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窑口无实证,其窑炉形态,烧造技艺难叙,这是今后实地勘察的重点。
    3、三明地区窑产品的国内销售,乃至外销海外途径有待进一步考证。尤其是将乐万全窑所产艺术化高的刻划莲瓣、菊瓣、条纹的凤首、天鸡尊、瓶、壶产品,其技艺的独创造、流传是一个值得深入讨论的课题。

参考文献
1、李建军:《三明地区古窑址综述》,《福建文博·三明专辑》1995年第2期;
2、郑华:《略论将乐窑宋元瓷器》,《福建文博·三明专辑》2011年第3期。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