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湘江战役与红色苏区

2016-07-13 16:32 | 刘晓迎 |
        湘江战役与红色苏区
 
             ——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三明文博工作者重走长征路纪实
 
    没有想到自己能有一天来到这湘江边,而且站在1934年11月27日发生在灌阳县的湘江战役(文市至水车)阻击战的遗址上。
今年初,三明文博界工作者,在策划2016年重点工作时,提出了开展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和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活动的计划,即重走长征路(至湘江止),创作“湘江战役与红色苏区”摄影图片展,在全市各县巡展,以此纪念三明苏区红军将士在湘江战役中悲壮惨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因此,今年6月初,三明、宁化、永安、大田等地文博工作者组成的“重走长征路、感受从头越”的采风组,由长征起点县之一的宁化出发,一路沿着当年中央红军浴血奋战的道路,经过四省来到了湘江战役纪念馆所在地——广西兴安县。
一九三四年冬,中国共产党率领中央红军挥师长征。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主力红军共八万多人,先后从江西的瑞金、于都和福建的长汀、宁化等地出发长征。十一月初连续突破国民党军三道封锁线后,由湘入桂,在湘江上游之兴安、灌阳、全州县境域,与国民党三十万军队鏖战七昼夜。红军将士以寡敌众,力挽狂澜,气吞山河,前仆后继,英勇突破国民党在湘江之第四道封锁线。
站在兴安县湘江战役纪念园的高坡上,感受着阵阵拂来的江风,我仿佛看到当年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红军将士在这里英勇的身姿,阻击着数倍于己的号称“广西猴子是桂军,猛如老虎狠如狼”的桂军第七军第44师敌军。早在3天前,即1934年11月27日,红五师占领了新圩阵地,仅比桂军早到半小时。28日上午8时,桂军出动6架飞机轰炸红军阵地,新圩阻击战打响。
激战两日后,红五师伤亡惨重,三个团长一个牺牲、两个受伤,于30日凌晨接到命令紧急驰援红四师光华埔阵地,新圩阵地交红六师18团接防。由于18团正在水车阻击敌人,直到30日下午3时才赶到新圩,红五师于4时移交防务,赶往光华埔。
红18团接防时,1500名指战员已经四天没有睡觉,战士们到阵地上就躺倒了,根本来不及加固工事。打退桂军8次进攻后,红18团伤亡过半,久等援军红34师不到,于12月1日上午向渡口方向撤退,全团在撤退过程中战斗不息,全部阵亡。红34师赶到观音山主阵地时,红18团已经撤退,新圩阵地被突破,34师陷入桂军重围。下午2时,中革军委电令34师“由板桥铺向白露源前进,然后由白露源再经全州向大塘前进,以后则由界首之南的适当地域渡过湘水”。
34师翻越宝界山,出灌阳,入全州,在文塘附近被桂军44师阻击,政委程翠林、师政治部主任蔡中阵亡。眼见不可能渡过湘江,陈树湘师长率余部沿原道准备东返湘南打游击。遇桂军袭击,被分割为几股。陈树湘率1000余人,重入灌阳,弹尽粮绝,屡遭民团包围、袭击。12月5日,34师重上观音山,又遭民团袭击。陈树湘紧急召集师、团干部,宣布两条决定:第一、寻找敌人兵力薄弱的地方突围出去,到湘南发展游击战争。第二、万一突围不成,誓为苏维埃新中国流尽最后一滴血。陈树湘和师参谋长王道光率师直101、102团余部共约四五百人向东突围,100团在团长韩伟指挥下负责掩护。经过激战,100团仅存30余人。韩伟决定:分散突围。12月9日陈树湘在湘南抢渡牯子江时,被地方保安团伏击,陈树湘腹部负伤,最后只剩两个战士抬着陈树湘走,被敌俘虏,陈树湘伸手从腹部伤口处绞断肠子,敌人砍下陈树湘高贵的头颅,悬挂在他的老家长沙县小吴门的城头。至此,这支英雄的红军钢铁后卫基本全军覆没。余部几十人上山打游击,后来发展到200多人,最后被国民党剿灭。全师除几个战士隐藏民间得以幸免外,仅有韩伟一人找到了中央红军,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流连在兴安县占地8万平方米,由大型群雕、主碑、纪念馆组成的碑园里,一时感慨不己。在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的简介中,我看到了这样的介绍:“1934年11月,进行战略转移的中央红军进抵湘桂边境,蒋介石集中了30万精兵,在湘江布下了第四道封锁线,欲将我中央红军全歼。面对生死存亡,红军将士浴血奋战七昼夜,终于以折损过半的惨重代价突破湘江封锁线。为了纪念红军长征中突破湘江这最惨烈、最悲壮的一幕,抚慰烈士英魂,教育后代,经聂荣臻元帅建议,国务院批准,于1993年在广西桂林兴安县修建红军长征突破湘江烈士纪念碑园。”自湘江战役过后60年,红军烈士的英烈忠魂终于有了共同的安息地,这里青山吊忠魂,绿水慰英灵,愿红军烈士英魂永远安息!
湘江战役纪念馆,这座庄严的纪念馆里,有我们自小就景仰的众多革命先辈,尤其是第五军团第三十四师的将士们事迹。我们看到了红军将士的英勇善战、浴血奋战、以寡敌众、前仆后继,感觉到了红军将士们力挽狂澜、气吞山河、不怕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更看到了三明祖地客家儿女在战场上的不畏强敌、奋勇杀敌和舍我其谁的英勇气慨。
宁化籍红军参加长征的有3000多人,大部分编在红三军团第四师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前卫红四师一路与堵敌激烈交战,连续冲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卫红三十四师一路与追兵短兵相接,节节阻击敌人。在关系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战略性决战——湘江战役中,前卫红四师和后卫红三十四师与敌作殊死拼杀,誓死掩护主力红军渡江,战斗空前惨烈,牺牲极其悲壮。
前卫红四师于1934年11月25日渡过湘江,控制了湘江西岸的界首渡河点,在界首以南的光华铺布防阻击攻敌,经七天六夜与敌勇猛撕杀,激烈奋战,至12月1日,突破敌军第四道封锁线,掩护军委第一、第二纵队渡过湘江,虽然歼敌数千,但自身伤亡惨重,损失近半。
后卫红三十四师于1934年11月27日在桂北灌阳县的文市至水车一线布防阻击追敌,经五天四夜与敌殊死拼杀、浴血奋战,全师40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血染湘江,上演了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惊天地、泣鬼神一幕。至12月1日,中央主力红军全部渡过湘江。红三十四师是湘江战役中唯一一支从师长、政委以下成建制牺牲的部队。
此战后,湘江两岸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三年不喝湘江水,十年不食湘江鱼”。
在《湘江战役师级干部烈士英名录》的文板上,我们还看到,在8名牺牲的师级指挥员中,第三十四师就占5位,痛哉!惜哉!他们是陈树湘,湖南长沙人,五军团三十四师师长,1934年12月在湖南道县牺牲;程翠林,湖南浏阳人,五军团三十四师政委,1934年12月初在灌阳宝盖山牺牲;王光道,五军团三十四师参谋长,湘江战役突围后于1935年在湖南宁远打游击时牺牲;张福升,福建上杭县通贤乡人,五军团三十四师代理参谋长,1934年12月初在后卫阻击战中牺牲,蔡中   湖南攸县人,五军团三十四师政治部主任,1934年12月初在灌阳牺牲。
而在牺牲的28位团级指挥员中,第三十四师就占8位。他们是侯中辉,五军团三十四师一OO团政委;苏达清,福建永定人,五军团三十四师一O一团团长;张静,河北河间人,五军团三十四师一O一团团长(后);杨海如,五军团三十四师一O一团团长(后);彭竹峰,湖北枣阳人,五军团三十四师一O一团政委;梅林,四川人,五军团三十四师一O二团团长;吕官印,五军团三十四师一O二团团长(后)。
在纪念碑园内,还耸立着一座庄严肃穆、催人奋进的“福建籍湘江战役烈士纪念碑”大型雕塑和烈士英魂廊,其主办者正是中共福建省委党史研究室、福建省民政厅、老区办、中共龙岩市委、龙岩市人民政府、中共三明市委、三明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3月设立。其碑文写道:“在参加长征的中央红军队伍中,有以三明、龙岩为主的近三万名福建籍将士,他们中有上万人在湘江战役中英勇捐躯。特别是担任全军总后卫的,基本上由福建籍儿女组成的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近六千将士,为了掩护中央机关和大部队行动,被围阻在湘江东岸,经过浴血奋战,最终弹尽粮绝,绝大部分壮烈牺牲。”
在英灵廊,留有姓名的三明籍将士达695人,其中宁化278人,清流83人,沙县82人,将乐70人,建宁67人,明溪67人,尤溪35人,泰宁13人。  
    湘江之战,是中央红军的转折之战,是中国革命的转折之战,也是中央红军长征走向胜利的起点。数万红军英烈以血染湘江的英勇壮举,宣告了王明“左”倾军事路线的彻底失败,验证了中国革命必须回到毛泽东正确路线的领导下,这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湘江战役的硝烟已然远去,但三明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苏区建设、红军长征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付出了巨大牺牲。
    宁化苏区被称为“支前模范区”是当之无愧的。1931年至1934年红军长征止,宁化苏区共筹集粮食950多万斤、钱款近54万元和大量被装支援前线,组织了2万多人次的担架队、运输队担任支前后勤保障任务,成为福建省的支前重点县。
宁化苏区除动员组织广大少青壮年参加红军,县、区、乡广泛组织赤卫队、少先队等群众武装,在人力上大力配合主力红军作战。1932年6月28日,中共宁化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在淮阳召开各区主席及军事部长联席会议,决定县成立一个赤少模范营,各区成立一个赤少模范连,每连120人以上。1932年7、9月,中央执委发出14号、15号两道训令,一县成立一个赤少军、三个区成立一个赤少师、每区成立一个赤少团、每乡成立一个赤少营,每营二至五个连。至1934年3月,宁化赤少群众武装发展到七个营、四十个连,赤少队员3717名,其中女赤少队员775名、模范营队员1794名。赤卫队员既是红军的主要来源,又是支前的骨干。仅1934年2月,东方军攻打闽中重镇沙县,宁化苏区在短短10天之内动员了1086名赤少队组成运输队、担架队,前往沙县担负军需品、战利品运输和战场救护等任务。
为保障红军给养,确保战争需要,宁化苏区广泛开展经济竞赛及收集粮食、借谷、节省三升米活动,在财力、物力上大力支援主力红军作战。1932年6月20日、10月21日,中央执委发出13号、17号两道训令,分别分配宁化苏区一期10000元、二期7000元“革命战争”公债,宁化如期完成。1933年7月22日中央执委决定发行经济建设公债300万元,8月12日在中央苏区南部17县经济建设大会上,宁化代表黎盛根、张恩水接受了20万元经济建设公债和8万元合作社股金筹款任务,并与其他16县开展竞赛。会后,层层宣传发动,号召干部党员带头,完成了筹款任务。此外,少共宁化县委组织开展“少共国际号”飞机募捐活动,发动青少年捐助大洋36.1元。
1933年3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发布10号训令,决定开展借谷运动,宁化苏区借谷四、五百石。1934年2月2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开展普遍的收集谷子突击运动,宁化为中央粮食部划定的特别开展突击运动区域,中央粮食部特派员陈光化、赖拨群先后到宁化苏区指导检查收集谷子突击运动,中共福建省委委派巫子元任宁化突击队长,直接领导宁化苏区收集谷子突击运动。至3月4日,宁化全县收集谷子3万多担、现金3万7千元,成为中央苏区收集谷子最多的县之一。1934年4月19日、6月2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作出决定,开展节省三升米运动,宁化苏区完成7480担,超额完成2480担。1934年7月22日,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又作出在秋收中借谷的决定,宁化苏区完成34000担,完成分配任务的80%以上。
宁化苏区在开展支前突击运动中取得显著成绩,曾受到福建省苏维埃政府、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机关报《红色中华》的多次表扬。
宁化苏区作为中央苏区的扩红支前重点县(也是宁、清、归、建、连、石周边县中的区域大县),在人力、财力、物力各方面,为历次反“围剿”战争提供了大量源源不断的现时战略资源(如兵员、粮食、被装、经费等)和战时后勤支持(如运输、救护等),尽最大努力满足了反“围剿”战争的决战需要,在保障上起到了基地作用,作出了重要贡献。
宁化是长征出发地之一。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分四路“围剿”中央苏区,宁化苏区成为中央苏区东南战线的战略“锁匙”要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成为中央主力红军的主要驻守地之一。由于中央“左”倾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失败,中央苏区日益缩小,至1934年9月,中央红军被压缩在江西的瑞金、兴国、宁都、于都、石城、会昌以及福建的宁化、长汀等县及其周围的狭小地域,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
至长征出发前,驻守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约1.4万人,占中央主力红军总兵力的16%强,其中红三军团第四师及军团医院驻守宁化淮土凤凰山(今淮土乡凤山村),少共国际师一个团驻守宁化淮阳隘门,中革军委直属炮兵营驻守宁化淮阳,红九军团后方机关驻守宁化曹坊上下曹及滑石一带。
1934年10月6日,中革军委向驻守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部队发出三封密电,命令其将防务立即移交地方红军和游击队。6日至8日,驻宁化淮阳、隘门的中央主力红军奉命在淮土凤凰山集中,从凤凰山经江西石城、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驻宁化曹坊上下曹及滑石一带的红九军团后方机关经长汀、瑞金向于都方向集结。10月16日,中央主力红军8.6万余人渡过于都河,向西突围实行战略大转移,踏上了万里征途。
中央主力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设置的四道严密封锁线,进行大小战斗数百次,共历1年,艰苦转战11个省,于1935年10月19日到达陕北吴起镇,与红十五军团胜利会师。1936年10月8日,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结束了人类军事史上史无前例的伟大长征。宁化参加长征的3000多红军,经湘江一战大部魂落他乡,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仅存58人。
值此纪念红军长征胜利八十周年之际,为了缅怀先烈英魂,褒扬三明红军烈士在湘江战役中悲壮惨烈、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和气吞山河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告慰英烈忠魂,激励后人,特撰此文,以示铭记。
光耀人间的红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