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万里征途从这里开始

2016-07-06 16:31 | 陈 端 |
万里征途从这里开始
陈 端(宁化博物馆)
82年前,在福建宁化西南与江西石城交界地的凤凰山,约有1.4万的中央主力红军在这里驻扎,并从这里踏上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征途……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闽西的一块红色土地,也是毛泽东、朱德、彭德怀、叶剑英、张闻天、胡耀邦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亲手开辟的革命根据地,他们领导的中央红军在这里辛勤耕耘,传播马克思列宁主义,播撒革命火种,组织农民武装暴动。在那火热的革命年代里与广大宁化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感情,留下了许多催人泪下的感人故事。
毛泽东、朱德曾先后3次率领红四军进军宁化,在第二次进入宁化期间,毛泽东同志写下了著名的光辉词篇《如梦令·元旦》:“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朱、毛红军在行军途中,沿途宣传革命思想,带领贫苦农民奋起抗争,组织当地群众打土豪、分田地、闹翻身、建立红色根据地,帮助宁化人民成立了福建省第二个红色政权——宁化县革命委员会,并成立了中共宁化特区委。红十二军也奉命进驻宁化,帮助宁化建党建政,建立地方武装,开展分田分地工作,使宁化成为闽西革命根据地七个县之一。第三次反“围剿”战役胜利后,宁化全县全面建党建政,是福建省两个率先实现“全县一片红”的全红县,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式纳入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版图。
宁化纳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版图后,由于国民党对我苏区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我苏区军民生产、生活面临严重的困难。为尽快恢复生产,发展苏区经济,宁化人民在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于1931年5月至1933年7月分三批开展土地分配工作,按照公平合理分配土地的原则分配田地,实现了“耕者有其田”。为了粉碎敌人严密的经济封锁,宁化苏区根据中央关于发展苏区农业、工业、外贸、合作社运动的指示,分别成立互济社、手工业和消费合作社、商会等经济行业组织,苏区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各级苏维埃红色政权采取组织合作者和扶持私人投资的办法,办起了硝盐、樟油及纸业、铁业被服等生产合作社,此外还办起了兵工厂,使小手工业得到恢复和发展,解决了群众生产生活急需,有力地支援了红军前线作战。据史料记载:1933年冬,为了解决苏区军民食油困难,全县大力扩种油菜,次年的油菜籽产量达1.9万斤,宁化成为福建省种植油菜最多的一个县。至1934年,全县开垦荒地6200亩,扩大了粮食种植面积。1933年8月至10月,全县捐粮14万担,下巫坊、武层区、横锁区等3个区获得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筹粮模范区”称号。1934年2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下达筹粮650万斤的任务,宁化完成最多,质量最好。在第五次反“围剿”后期,在宁化还建有六所红军医院和一个大兵工厂。这些都为保证红军供给,医治红军伤员,提高红军的战斗力,支援反“围剿”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宁化成为中央苏区的粮仓之一,为中央红军提供给养和后勤保障的重要基地,被誉为“中央苏区乌克兰”。
动员群众参军参战,是当时我们党和苏区政府的中心任务,宁化是中央苏区扩红支前的重要县域之一。随着反围剿战争的不断展开,苏区的扩红支前任务愈益繁重。据资料记载,当年全县有3.6万户,13万人口,其中男性6.65万人、青壮年2.16万人。先后参加红军有13700多人。平均不到3户有1户是军属、每10人中有1人参加红军、青壮年中不到2人就有1人是红军,加上地方赤卫队,青壮年几乎全部上了前线。涌现出了许多整团、整营、整连、整排地加入红军的现象。党团支部全体党团员、全县区苏维埃主席、少先队长全部报名参加主力红军。1933年9-10月,宁化苏区仅一个半月,完成扩大红军2000余人,淮土、禾口两区被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授予的“我们的模范区”金字光荣匾,上杭才溪等地派出100多名代表专程前往两区学习扩红经验。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弟同参军、父子上战场等许许多多的动人事迹。他们为夺取中国革命的胜利,在粉碎国民党第五次“围剿”、保卫苏维埃政权的斗争中,前仆后继,英勇作战,不怕牺牲,做出了巨大贡献和牺牲。
宁化人民对中央苏区的生存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使宁化成为中央苏区闽西北片坚持到中央红军实施战略转移、出发长征之前的最后一个县。
1933年9月下旬,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兵分六路“围剿”中央根据地,宁化苏区成为中央苏区东南战线的战略要地,是敌我双方争夺的重点地区之一,也是中央主力红军的主要驻守地之一。
第五次反“围剿”战役的广昌、建宁等战斗失败后,红一、三、七、九军团于1934年6月,从东北一线向南退守,中央红军被压缩在江西的瑞金、于都、兴国、宁都、会昌、石城和福建的宁化、长汀等狭小地区。红三军团第四师在广昌战役后红军撤向石城以北地区时,由江西的下松,经五里亭等地进入宁化境内,在宁化西部的凤凰山驻守;少共国际师的一个团,于1934年9月底从江西石城撤入宁化的隘门驻防;中央直属炮营驻扎在宁化淮土一带;红九军团的后方机关于9月底至10月初,驻扎在宁化的上曹坊、下曹坊、滑石一带,该部在宁化驻防期间,还带有发电机等装备,并从上曹坊到下曹坊架设了电话线。此外,还有设在宁化方田沙罗坝丁氏祠的红军三军团医院及一部分伤病员。长征前夕,驻守宁化中央主力红军部队约1.4万人,占中央红军总兵力的16%强。1934年10月8日始,以上各部从宁化西南的大王、凤凰山、隘门、曹坊一带出发,向江西于都方向集结,踏上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路。
参加长征的有数千名宁化籍红军,大部分编在红三军团第四师和红五军团第三十四师,分别担任长征中最艰巨的前卫和后卫任务。前卫红四师一路与堵敌激烈交战,连续冲破敌军三道封锁线,后卫红三十四师一路与追兵短兵相接,节节阻扰敌人。中央主力红军连续突破国民党三道封锁线后,于1934年11月下旬,到达敌人40万重兵设置的第四道严密封锁线——湘桂边的湘江东岸。在关系到党和红军生死存亡的湘江战役中,前卫红四师和后卫红三十四师与十几倍于自己的国民党军进过四天五夜的浴血鏖战,双方伤亡惨重,阵前遗尸遍野,血流成河。湘江战役是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损失最惨重的一场战役。
在湘江战役中,以宁化人居多的红三十四师负责担任后卫阻击任务,在广西灌阳县水车至文市一线布防阻敌追击,与十几倍与自己的国民党军经过五天四夜的殊死拼杀、浴血奋战,全师4000余名指战员壮烈牺牲,血染湘江,上演了长征途中最为惨烈的惊天地、泣鬼神的一幕。至12月1日,中央主力红军全部渡过湘江,后卫红三十四师所剩1000余人则被敌重兵阻隔在湘江东岸无法渡江。后艰苦转战桂北、湘南一带与敌周旋,开展游击战。1936年冬,在湘南九嶷山遭敌“清剿”,终因孤军无援,弹尽粮绝,大部分壮烈牺牲,少数幸存者潜往湘赣边寻找红军游击队。湘江战役中,红三十四师师长陈树湘,腹部中弹受伤,为了不当俘虏,他躺在敌人的担架上,从腹部弹孔中掏出自己的肠子绞断,壮烈牺牲。红三十四师是湘江战役中唯一一支从师长、政委以下成建制牺牲的部队。宁化籍红军指战员3000多人壮烈牺牲,血染湘江,魂落他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石仲泉研究员在《中央红军长征与宁化》一文中写道:“在长征途中,这个师一直担任后卫。湘江,是国民党军队设置的第四道封锁线。中央红军为突破这道封锁线进行的湘江战役,打得十分惨烈,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这就包括大部分由宁化人组成的红三十四师血染湘江,基本牺牲了。”宁化参加长征的数千红军,经过湘江一战大部魂落他乡,长征胜利到达陕北后仅存58人。
在血与火的年代,宁化英雄儿女抒写了波澜壮阔的光辉历史,中央苏区县 、苏区乌克兰、红军的故乡、长征出发地、红色的堡垒……这一座座红色丰碑,已永久载入人民共和国史册。
在新的世纪,新一代宁化苏区儿女将秉承伟大的苏区精神和长征精神,打响红色品牌,续写时代华章,再铸历史辉煌!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