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姓
2016-04-21 17:30 | 三明市博物馆 |
刘 姓 第一节 源流 一、渊源 刘姓的出源有三: (一)刘氏出自祁姓,为炎帝尧陶唐氏之后。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刘氏出自祁姓。帝尧陶唐氏子孙生子有文在手曰刘累,因以为(姓)名。”传说,尧出生时其母庆都寄居于伊长孺家的伊祁山下,故从母所居之地为姓“伊祁”。后又分出“伊”、“祁”二姓。尧帝的祁姓后代有一支被封于刘邑(今河北唐县境内),建立刘国。是谁受封刘邑,说法不一。宋人罗泌的《路史》载,是尧帝的长子监明。汉代的纬书《尚书中候》认为是监明的儿子式,“尧之长子监明早死,不得立,监明之子(式)封于刘;朱又不肖而弗获嗣。”许多《刘氏族谱》却说,受封于刘邑的是尧帝的第九个儿子源明。而《唐书·宰相世系表》:“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就守故地。至商更号豕韦氏,周复改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其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 县者为唐侯,以奉尧祠”。刘累为夏朝时人,传说他出生时有“刘累”两字的纹在手里,故取名刘累。《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载:“刘累学扰(训养)龙于豢龙氏,以事孔甲,能饮食之。夏后嘉之,赐曰御龙氏,以更豕韦之,后龙一雌死,潜酱以食夏后,夏后食之,既而伎求之,惧而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范氏其后也。”刘累带领家眷逃到鲁阳(今河南鲁山),改姓刘,后裔子孙便以刘为姓,这是刘姓起始。 (二)刘氏出自姬姓,为周太后的后裔。 相传西周时,周成王诵继位后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其后裔以邑为氏,世代姓刘,这就是河南刘氏。 (三)其他姓改姓刘。 1.汉高祖刘邦实行和亲政策,以皇室宗女嫁于单于为妻。依照匈奴的习俗,贵者皆从母姓,单于的子孙于是皆从刘姓。 2.据《史记》所载,刘邦称帝后,赐有功之臣娄敬、有救命之恩的项伯为刘姓,并赐其他降汉的项氏家族改姓刘。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复姓独孤氏改为汉字刘姓,成为当时大姓之一。其他入迁中原的鲜卑孤独氏、女真族乌古论氏、移刺氏、满族宁古塔氏、留佳氏等少数民族姓氏改为刘姓。 刘氏最早发源于河北唐县(刘氏有一个堂号叫“豢龙堂”),而始姓刘氏却在河南鲁山。刘累率族人逃亡鲁山后,孔甲不仅取消了刘累御龙氏称号,而且收回了食邑地豕韦,把它重新赐给了大彭氏。公元前十八世纪,夏商鼎革之际,逃亡的刘氏族势力又逐渐壮大起来。他们投靠了商王成汤,在消灭了大彭豕韦之后,刘累后裔一度又取得了豕韦的封地。《左传》杜预注载:“豕韦复国至商而灭,累之后世,复其国为豕韦氏”。在商汤建国不久,又复封彭姓为豕韦伯爵。刘累后裔再次被取消豕韦称号。直到商朝中期,商高宗“武丁中兴”再次消灭了彭姓豕韦国,又复封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为豕韦(今河南省滑县韦乡)氏。从此刘累后裔的刘氏族人便以邑为氏,由刘氏改为豕韦氏。刘累后裔在豕韦一带繁衍数百年。至公元前12世纪,周成王伐纣灭商后,豕韦氏刘累之后封于陶唐氏旧地(今山西冀城西)。于是,豕韦氏衍变为唐氏。几十年之后,周成王废刘累后裔的唐国,把唐国故地封给他自己的弟弟叔虞。刘累后裔被迫迁到杜城(今陕西省长安县东南杜曲),改封为杜氏。 刘累后裔在杜城建立自己的部落国家,并由唐氏改称为杜氏。西周晚期始,杜国的君主开始在西周王朝任职。周宣王时,杜伯任周朝的大夫。周宣王四十三年(公元前785年)杜伯被周宣王无辜杀害后,杜国也同时被周朝灭亡。杜伯的子孙纷纷逃往他国避难。杜伯有个儿子叫隰叔,逃亡在晋国得到重用,任士师(主掌刑法的官员,又称“理”)。隰叔以官为氏,其后裔在晋国得到繁衍和发展。隰叔的儿子荐和(子舆)继承父业也任晋国士师。据说在他任职期间“朝无奸官”,因政绩突出升任司空(古代掌管土地、水利和建筑工程的大臣),晋国君主特将隋地(今山西介休东南)赐给他作领地。于是士的族人定居于隋地,改称为隋氏。刘氏家族真正闻达于诸侯是在士氏时期。所以,东汉学者王符在《潜夫论》中说:“刘氏自唐以下,汉以上,德著于世,莫若范会之最盛也”春秋早期,食邑于隋的士会(字季,史称范宣子)任晋国大夫,辅佐晋文公、晋襄公称霸中原;他活跃于晋国政治舞台上长达半个世纪之久。晋襄公去世,士会和先篾一同出使秦国迎晋襄公的弟弟、当时在秦国任亚卿之职的公子雍回国继位。不想在回晋国途中,晋国国内发生变故,晋国大臣们迫于晋襄公夫人缪赢的压力改立年幼的夷皋(即晋灵公),并派兵阻击秦军,阻止公子雍回国。士会与公子雍只好流亡秦国。士会在秦国受到重用,为谋士,替秦军出谋划策攻打晋国,对晋国造成很大威胁。晋灵公七年(公元前614年),晋国施计把士会劫持回晋国,并委以重任。士会回晋国后,任三军统帅,“士会辅成、景军无败绩”,“端刑法,辑训典,国无奸民”。士会为晋国强盛作出杰出贡献。晋景公增封范(今河南范县)为他采邑。士会有3个儿子:长子士燮,名富仙,字美荣;次子士鲂,名富仁,字祥耀;第三子士球,名富任。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载:“士会公三子均仕晋,惟士燮之子在秦者为刘氏”。也就是“士燮子留秦不返者复姓刘氏”。 战国时期,陕西刘氏播迁到河南及江苏地区。士燮留居秦国的第十世孙在魏国任职。战国魏王假三年(225年),魏国被秦国所灭。居魏国的刘氏后裔迁居大梁;其后裔刘清辗转迁徙至江苏等地。西汉时,刘邦建立西汉政权,江苏沛县的刘姓成为皇族,无比显贵。尤其是刘邦认为“秦代不分封子弟招致孤立败亡,于是裂土分封九个同姓诸侯王。”西汉时,刘姓王室累计封王者多达30余人,封诸侯者达400多人,遍布全国。于是,刘姓王室子孙遍布彭城、沛国、弘农、中山、南阳、东平、天水等地;因此,刘姓成为当时全国第一大姓氏。西汉地皇三年(公元22年)十月,汉高祖刘邦九世孙刘秀在宛城起兵反莽,更始三年(25年)建立了东汉王朝,再一次光大了刘氏。刘秀继承了西汉分封同姓王的办法,为仅他的11个儿子统统封王,其他宗亲也封王列侯。经过两汉29帝400余年的繁衍发展,封王代传以千计,列侯以万计。至此,刘姓遍布全国各地,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河南的濮阳、南阳、许昌、睢阳、兰考一带,河北的安国、涿州、邯郸、献县、平乡一带,山东的东平、临沂、掖县、郯城、全乡、泰安、禹城、平原一带以及东南方向的徐州、沛县、萧县和淮北、扬州、苏州等地都出现了刘姓望族。刘氏王室后裔繁衍的著名郡望达10多个:彭城郡(今江苏省徐州市一带),治所在彭城;此支刘氏是汉高祖的后代。沛郡(今安徽、河南等地),为汉高祖刘邦的家乡。弘农郡(今河南省灵宝县一带),治所在弘农;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汉代刘贾。河间郡(今河北省中部,黃河与永定河之间)間,治所在乐城;此支刘姓开基始祖为东汉章帝之子河间王刘开。中山郡(今河北省北部地区),治所在卢奴;此支刘姓为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梁郡(今河南省商丘至安徽省碭山一帶),治所在咀阳;此支刘姓为汉文帝之子刘文之后。南阳郡(今河南省南阳),治所在宛县;此支刘姓为西汉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东平郡(今山东省东平,泰安一帶),治所在无盐;此支刘氏为汉宣帝第四子东平王刘宇之后。高密国(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帶),治所在高密;此支刘氏为广陵王之子刘宏之后。尉氏县,即春秋时郑国尉氏邑。此支刘姓为东汉章帝第十一世孙刘通之后。广平郡(今河北省鸡泽县),治所在广平;此支刘氏为西汉景帝之孙刘苍之后。丹阳郡(今安徽省宣城地区),治所在宛陵;此支刘氏是临怀刘氏分支,开基始祖为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七世孙刘会。广陵郡(今江苏省杨州市一帶),治所在广陵;此支刘姓为汉宣帝广陵王刘胥之后。长沙郡(今湖南长沙),治所在临湘;此支刘姓为长沙定王刘发之后。临淮郡(今安徽淮河南岸一帶),治所在今安徽;此支刘姓为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六世孙晋永城令刘建之后。 汉末三国之际,刘氏后裔为了逃避“董卓之乱”,纷纭迁徙至东南孙吴或西南蜀地。如:沛国的刘馥避乱迁居扬州,后被曹操委为扬州剌史。东莱牟平(今山东蓬莱一带)的刘繇避乱过江居淮浦(今江苏涟水一带),后辗转至丹徒(今江苏镇江丹徒),后定居江西彭泽。三国章武元年(221年),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原郡望涿郡(今河北涿州)的刘备在四川成都建立蜀汉王朝。原已破落的刘氏在四川又一次兴旺发达起来。 魏晋时期,刘氏开始向南迁徙。如:西晋末年,临淮刘氏后裔刘会随晋元帝渡江,定居丹阳。南阳湟河(今河南邓州)的刘虬“徙居江陵”。大批避难南下移民先徙江淮一带,后转徙江南各地,进而进入福建。据《台湾通志》载:晋代从中原入闽者有13姓,最后演变为客家人。南北朝永初元年(420年),刘裕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建立宋,又一次把刘氏推向发展的高峰。宋武帝刘裕(363-422年),字德舆,小名寄奴。刘裕是汉高祖刘邦弟弟楚元王刘交的后代,其祖是彭城人(今江苏徐州市),后来迁居到京口(江苏镇江市)。据《宋书·武帝本纪》记载,其世系为:“交生红懿侯富,富生宗正辟强,辟强生阳城缪侯德,德生阳城节侯安民,安民生阳城釐侯庆忌,庆忌生阳城肃侯岑,岑生宗正平,平生东武城令某,某生东莱太守景,景生明经洽,洽生博士弘,弘生琅邪都尉悝,悝生魏定襄太守某,某生邪城令亮,亮生晋北平太守膺,膺生相国掾熙,熙生开封令旭孙,旭孙生混,始过江,居晋陵郡丹徒县之京口里,官至武原令。混生东安太守靖,靖生郡功曹翘,是为皇考。”刘裕一族被封王侯颇多,刘姓遍布江南。 唐总章二年(669年),河南光州固始的陈政率军入闽,有府兵校尉刘举等刘姓军校随军入闽,后落籍福建。据《闽中录·王潮别传》载:“光启元年(885年)正月,宗权责租税于绪。绪不能继,宗权欲发兵击之。绪惧,悉举光、寿二州兵以刘行全为前锋,转掠江、洪、虔州,入临汀,陷漳浦。”刘行全原籍河南光州固始,《三山志》载:“唐末事其妻兄王绪为将。绪为宗权所逼,拔其军南徙,以王(刘行全)为先锋。”刘行全是举家随王绪入闽的,随同在军中效力的还有他的弟弟刘德全、刘待全。随王绪、王审知一起入闽的还有威武军节度判官彭城人刘山甫等。他们的后裔都落籍福建。唐末,河南上蔡的刘安仁为潮州剌史,后徙居泉州,后又迁居广州。唐咸通年间(860-874年),刘安仁的儿子刘谦为广州牙将,唐乾符五年(887年)擢升为封州(今广州封川县)刺史兼贺水镇使,迁居封州;其子刘隐乘乱起兵占据岭南,被唐朝廷任命为清海军节度使。后梁开平四年(910年),雄踞岭南的刘隐建立起刘氏政权。翌年,刘隐逝世后,由其弟刘岩继位任清海、静海节度使兼中书令南平襄王。刘岩据有广州和潮、容、邕韶、诸州等地,遂于后梁末帝贞明三年(917年)称帝,国号越,建都广州,次年改国号汉,史称“南汉”。南汉先后历四帝,67年。 五代时,又有许多北方刘姓人投奔南方诸割据政权中。如:山东兗州的刘信兵败后到广陵投靠吴国,官至镇南军节度使。河南洛阳的刘崇远避乱渡江,入仕南唐,为官文林郎、大理司直。 北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今河南开封)后,宋室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定都。中原士民再次大逃亡,纷纷迁徙江南一带。如:河南开封的刘铉、刘畿南渡至苏州、建康,后定居于平江长洲。开封的刘功甫,任江西万安县丞,举家落籍万安。原籍保安(治所在今陕西志丹县)的刘光世任制置使,屯守镇江,后落籍镇江等等。宋时,三国蜀汉主刘备的次子刘永的后裔刘仕出任河南宣抚使。至宋末,刘仕后裔刘龙的第七子刘开七官授潮州总镇,举家迁徙广东,后代以刘开七为刘姓入粤开基始祖。刘开七御寇而亡后,其子刘广傅官授江西瑞金县令。刘广傅有14个儿子,83个孙子,分居江南并陆续向四外扩散,遍及东南各地以及湖南、湖北、四川、云貴等省,甚至播迁至港、台和东南亚各国。这些南下的刘氏都成了当地刘姓一族的开基始祖。 明末,随着郑成功移师台湾的有大批内地刘姓军士。如:郑成功的参军、福建和平人刘茂燕的独子刘球成携母蔡氏入台,居柳营。后来,刘球成的后裔发展成为台湾刘氏中的名门望族,时人称之为柳营刘氏。郡望是“彭城郡”、原籍江苏常州府无锡县二十四都的刘成也是随郑成功的部队抗清入台的,居高雄仁武。刘成一族后来繁衍为数千户人家,族人踪迹遍及台湾全省各地的高雄仁武刘氏。清代,又有大批刘姓到台湾垦殖;如:康熙年间,广东人刘志瑞徙台,居彰化河东社。乾隆年间,广东人刘宗由林杞埔入垦鱼头堡;广东人刘启东招大埔曾、何、巫三姓开垦今台中东势镇石冈、土牛庄等地;广东人刘中立开垦栋东上堡社寮角;福建安溪人刘秉盛开垦今台北新店镇张北时七张等地。1949年,国民党政权从大陆败退台湾,大批刘姓家族也随之入台。迁徙台湾的刘氏大都集居于南雄、新竹、柳营、文山、高雄仁武、嘉义、枋寮瑞阁等到地。如今,刘姓人口在台湾姓氏人口排列中列第8位,有60多万人。 据《广韻》载,刘氏共有25个郡望。刘姓在中国姓氏人口排行为第四位,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5.38%。 二、入明与定居 晋代永嘉年间(307~313年)随着晋政权的南移,居于洛阳的刘永后人也迁居江南。刘永是三国蜀汉主刘备的次子,蜀国被魏国灭亡后移居洛阳。唐朝末年,刘永的第三十三世孙刘天钖唐僖宗时(874~888年)为翰林学士、视察使。唐乾符二年(875年)因避黄巢之乱,刘天钖弃官奉父刘祥南下,避居到福建汀州宁化县石壁(今宁化石壁乡)。所以,刘祥为入闽刘姓开基始祖之一。刘氏也成了汀闽望族。 南北朝时,景帝后裔刘国祥迁徙宁化石壁。 五代十国闽天德三年(945年)八月,后唐发兵攻王审知的第七子王延政在建州(今建瓯)建立的“殷”国。闽王王审知的部将、镇守在汀州的刘琼带兵前来援救。当他们来到镛州(即将乐)时,王延政已兵败投降。刘琼的部下拥戴刘琼为王。刘琼坚持不受,自刎而死。刘琼世系的始祖是士会留居秦国的儿子刘留。刘琼死后,他的儿子举家从汀州移居将乐县城为父守孝三年。从此,刘琼的后裔也就落籍将乐,繁衍生息。宋至清代,部分刘琼后裔相继分迁将乐水南、牛岭、勘厚、将溪、万全等地。 五代时,刘德二官封虔州总镇团将,其后裔迁居宁化。 北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原居福州的刘氏经南平、顺昌、泰宁迁建宁客坊乡;另一支刘姓则由江西临川经南丰迁入建宁客坊乡。建宁刘氏后裔由客坊乡播迁全县各乡,主要迁往城关、黄坊乡、均口乡、黄埠乡等地。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976~984年),刘善才徙迁江西南城县巷山,其后人又徙居将乐县安仁乡泽坊、福山和大源乡崇善等村。刘善才这一支刘姓为出自姬姓、周武王封王季的儿子于刘邑(今河南偃师)的刘姓后裔。 北宋天圣二年(1024年),原籍江西吉水的刘沅郎为福建延平府尹;其子刘新郎不愿还乡。卜居宁化。(宁化下沙《刘氏族谱》) 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刘赐从江西广信府铅山县迁徙剑浦(今南平)定居。其独生子刘辉,字廷光,登嘉祐四年(1059年)状元。刘辉有2个儿子:天牧和天森。刘天牧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由剑浦移居沙县城头,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刘天牧之子刘浩(字顺元),登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他有4个儿子:昱、斌、章、渭。其中,第三子刘章登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状元,官授礼部尚书,于宋绍兴年间(1160年前)由沙县城头迁徙二十七都(今永安大湖岭后)定居,为永安刘氏开基始祖。刘章有5个儿子:潮、桃、铜、琳、銮。南宋乾道元年(1169年),刘章长子刘潮迁居沙县城头;其余四子均在永安繁衍生息。永安刘姓尊刘赐为入闽始祖。刘赐第七世孙刘九八从永安大湖岭后移居永安吉峰头;刘进四移居大湖镇坡下村;刘进五从大湖岭后移居营溪,后迁永安贡川;刘进十从大湖岭后移居贡川坊尾。其第八世孙刘兄九从大湖岭后移居永安南门;刘兄七从大湖岭后移居石泉坪(今大湖镇李坊村);刘八四从大湖岭后移居南坑。其第十二世孙刘万六从大湖岭后移居永安贡川。(永安黄历《刘氏族谱》) 南宋时,福建漳平县新桥的刘五迁居溪头(今大田溪岭)。(大田溪岭《刘氏族谱》)刘冀挂冠归隐建宁客坊龙门墨田。刘冀为建阳麻沙刘氏的一个分支,为刘氏入闽始祖刘楚长子刘翱的后裔。刘冀进士出身,任开封府尹,因力拒议和,触怒南宋秦桧等一伙权贵,为避秦桧迫害,挂冠归隐福建建宁客坊龙门墨田。刘冀开基龙门墨田刘氏一族,被尊为始祖。龙门墨田刘氏后来分衍为五支宗族体系,子孙分遍至各地。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刘五九从江苏维安郡迁徒至尤溪五都嵝山(今西城上源村上楼自然村)。 元至元年间(1335~1340年),刘益浩从江西石城迁居宁化淮土。刘益浩为唐代采访使刘寅的后人。刘寅为避安禄山之乱,卜居江西抚州,又徙广昌、石城。 元代,刘莆居建宁客坊龙门墨田。他有3个儿子:长子刘五一迁居宁化张坊罗家山,转徙洋田。次子刘五二经商,居宁化薛家坊。第三子刘五三迁居宁化安远五都社垣村。(宁化安远(社垣)《刘氏族谱》) 元末,原居江西石城的刘鸿基(字汉卿)迁居宁化淮土淮阳村。(宁化淮土《刘氏族谱》) 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刘文聪从漳州府龙岩县迁居尤溪十五都上康隔坑边肇基启宇(广积坊)。刘文聪有三子:长子刘成长启基洋中上康隔路头湾;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其世孫刘聖胤迁居康林下康隔。次子刘成庆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从上康隔始祖祠(广积坊)迁居龙洋村山后。第三子刘成富于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从康林村上康隔迁居尤溪十三都。 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刘敬二从大田县高才坂迁居尤溪中仙竹峰村演溪自然村。 明泰昌元年(1620年),刘宁陆(景安)从南平太平镇杉岭村迁居尤溪西滨的乐科甲村,为乐科甲刘姓开基始祖。其第三世孙刘回移居尤溪西滨镇演溪村。 清顺治年间(1644~1661年),建宁县刘弘迁居台湾五里山;台湾五里山刘姓尊刘弘为始迁祖。 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永安贡川的刘祖发迁居尤溪。 清乾隆二十四年(1760年),刘温奕从沙县新桥迁居尤溪八字桥寨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刘文五、刘文已、刘文光兄弟迁居尤溪联合的联东村山坑自然村,为联合乡刘姓开基始祖。现联合刘姓主要分布在联东、联南、湖洋等村。 清中后期,从龙岩武平县刘氏迁居沙县的龙慈村。南平峰坪、山峰的刘氏迁居沙县的青州胜地村。清代晚期,安溪刘氏迁居沙县的南霞乡南坑仔。 清同治初年(约在1862年),刘广二迁居尤溪台溪玉涧下坪。刘广二先祖原居漳平,初迁丘来坪,后由丘来坪迁居西坑否上兜,随后迁入尤溪二十六都叶坑杨岭。下传六代至刘广二迁居台溪玉涧下坪。台溪刘姓主要分布在玉涧村的下洋、上坪,七官场等村。 清光绪十六年(1900年),南平塔前乡虎山村一支刘氏迁居尤溪梅仙的登第村洋尾。 清代,原居永安曹远的刘官有2个儿子:长子刘完,其后裔迁居清流嵩口;次子刘寒节的2个儿子都迁居明溪。其中,刘寒节的长子刘五老迁居明溪,为明溪刘姓始祖。刘寒节的次子刘春老于清康熙初年迁居明溪城东三元街,为明溪城东三元街开基始祖。部分后裔分迁明溪谢厝湾和清流林畲。(明溪雪峰《刘氏族谱》) 民国35年(1946年),闽清县省璜一支刘氏迁居尤溪坂面上坂。 新中国成立后,福州、古田等地部分刘姓教师到将乐任教,留居此地。莆田、仙游等县部分刘姓移民到将乐县万全乡阳源村、万安镇万安等村落户。 三、迁移 南宋嘉定年间(1208~1224年),宁化刘氏刘祥的第十五世孙刘开七出任潮州都统制,自宁化迁徙至广东潮州,后又迁居梅州。宋末时,刘开七率兵赴兴宁平乱,卒于行营,其后裔落籍梅州,尊刘开七为开基始祖。刘开七有一子叫刘广传,出生宁化,进士及第,官至京秩奉议郎,卒于京城。他的14个儿子繁衍茂盛,其后裔遍及海内外各地。 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原居宁化石壁、刘祥的后裔刘源远与父刘瓒一起迁居湖南燕塘乡小冲村,开基当地刘氏一族。(湖南桂阳(燕塘乡)《刘氏族谱》) 明朝中叶,宁化有刘氏后裔迁居广西博白。 明崇祯二年(1629年),永安刘赐第二十九世孙刘凤彩、凤祥俩兄弟从永安贡川迁居福建南平。 明代,宁化刘五一的后裔迁居江西石城。刘五三的第九世孙刘孟园迁居江西宁都;其后裔分衍江西吉安、永丰、石城、兴国和浙江常山、福建光泽等地。 明末清初,尤溪西滨乐科甲刘氏第三世孙刘国移居闽清县六都安仁溪。 清末,明溪的刘贻谋迁居台湾。 新中国成立前夕,永安黄历的刘绍卿移居台湾,后裔旅居美国;刘作松移居辽宁沈阳。 第二节 分布 刘姓为三明市的第十大姓,共有人口74166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77%。全市上万人的县(市)有永安市、宁化两县(市)。这两县的刘姓人口有30233人,占全市刘姓总人口的40.76%。其中,以永安市刘姓人口最多,有18081人,占全市刘姓总人口24.38%。其它依次为:宁化县12152人,大田县9048人,建宁县8603人,三明市区7788人,尤溪县6761人,沙县4007人,将乐县2252人,清流县2236人,泰宁县1904人,明溪县1298人。 一、三明市区 三明市区共有刘姓人口7788人,占全市区总人口的2.74%;其中,三元区有刘姓人口3861人,分布于城关街道672人,白沙街道927人,富兴堡街道636人,荆西街道207人,岩前镇538人,莘口镇123人,中村乡234人,城东乡524人;梅列区有刘姓人口3927人,分布于列东街道2006人,列西街道1017人,徐碧街道464人,陈大镇372人,洋溪乡68人。 二、明溪县 明溪县有刘姓人口129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12%;其主要分布在城东、雪峰、谢厝湾等地。具体分布为:城关(含雪峰镇)555人,瀚仙镇99人,胡坊镇127人,沙溪乡67人,夏阳乡92人,盖洋镇189人,夏坊乡72人,枫溪乡28人。 三、永安市 永安刘姓人口列三明市第一位,是永安市的第三大姓,有18081人,占永安市总人口的5.65%。其主要分布在大湖镇的魏坊、坡下、高增、百叶车、瑶田、益溪村;贡川镇的观成、延爽、攀龙、集凤、岩下村;曹远镇的上墩、下墩、清水池、陈坑村;西洋镇的三畲村;槐南乡的皇历、溪南村;青水畲族乡的谷坪、炉丘村;燕南街道的茅坪、永浆、埔岭、洛溪、黄历村;燕西街道的桥西、上吉山、吉山、大炼村;小陶镇的小陶、长坂、上湖口、下湖口、团结、双竹、吴地、八一、五爱、五一、五星村和上坪乡的铜盘村等。 四、清流县 清流县有刘姓人口2236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52%;具体分布为:龙津镇622人,嵩溪镇250人,嵩口镇320人,林畲乡67人,灵地镇5人,沙芜乡254人,田源乡19人,温郊乡18人,余朋乡198人,里田乡241人,李家乡9人,赖坊乡19人,邓家乡9人,长校镇33人,东华乡173人。 五、宁化县 宁化县有刘姓人口121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51%。刘姓为宁化县的大姓,分布于全县的16个乡镇。 六、大田县 大田县有刘姓人口9048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47%;分布在全县的11个乡镇的30个村庄,其中百人以上的村庄有14个。全县刘姓人口最多的村庄为均溪镇的大道山村,有1250人。全县刘姓人口具体分布为:城区3026人,武陵乡12人,吴山乡1517人,湖美乡774人,均溪镇1309人,上京镇1192人,广平镇132人,桃源镇331人,太华镇53人,建设镇40人,石碑镇437人,奇韬镇225人。 七、尤溪县 尤溪县有刘姓人口6761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2%;具体分布为:城关镇815人,梅仙镇125人,台溪乡805人,管前镇43人,八字桥乡41人,联合乡348人,新阳镇109人,洋中镇627人,西城镇1261人,中仙乡262人,溪尾乡50人,汤川乡37人,坂面乡97人,西滨镇(含尤溪口)2141人。 八、沙县 沙县有刘姓人口4007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65%;具体分布为:凤岗街道1454人,虬江街道381人,夏茂镇290人,青州镇776人,高砂镇124人,高桥镇140人,富口镇426人,大洛镇40人,南阳乡108人,南霞乡132人,郑湖乡106人,湖源乡30人。其中,凤岗街道的城区,虬江街道的城南社区、田口村、柱源村,夏茂镇的洋元村粉干曲刘厝、儒元、中堡村松地,青州镇的胜地村坂头、澄江楼村、管前村、洽湖村、涌溪村、溪坪村、朱源村尾村,高砂镇的龙慈主村、东坑坂、高砂渡头,高桥镇的新坡村,富口镇的白溪村、白溪口村、堆积坑村、富口村、郭墩村、盖竹村、柳坑村,南阳乡的凤坡洋村、大基村、大基口村、坡科村,南霞乡的南坑仔村都是刘姓人口主要的居住地。 九、将乐县 将乐县刘姓人口有2252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34%;其主要分布在县内12个村和2个社区:古镛镇百花社区,水南镇渡头村、溪南村、三班村、水南村、新兴村和金华社区,安仁乡泽坊村、福山村,大源乡崇善村,万全乡阳源村,白莲镇牛岭村罗地自然村、勘厚村,万安镇万安村。其具体分布为:古墉镇686人,高唐镇274人,光明乡64人,漠源乡89人,南口乡42人,白莲镇404人,黄潭镇76人,万全乡80人,万安镇177人,安仁乡61人,大源乡83人,水南镇203人。 十、泰宁县 泰宁刘姓人口有1904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49%;其主要分布于朱口、梅林、音山以及城关等到地。具体分布为:杉城镇986人,朱口镇369人,上青乡39人,新桥乡26人,大田乡91人,下渠乡159人,开善乡51人,梅口乡48人,大龙乡135人。 十一、建宁县 刘姓为建宁县的第三大姓,有8603人,占全县总人口的5.91%;其分布在客坊乡有2570人,黄埠有1167人,濉城有1042人,溪口有747人,黄坊有723人,里心有618人,金溪有436人,均口有180人,伊家有96人,溪源有23人。 第三节 谱牒 一、宋及宋以前 永安小陶团结《刘氏族谱》 始修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刘氏先祖入闽后,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起至南宋庆元年间,先后修过4次族谱,苏洵、朱熹、邓肃等名人都曾为刘氏族谱作序。从清康熙起到乾隆、嘉庆、咸丰、光绪止先后6次重修族谱。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再修,共40卷,其内容有谱序、象图、祖祠、墓图、谱跋、凡例、族规、行派、传记、人文、封赠、纪、誌、叙、契约等。1996年,由刘氏后裔刘锦标主编新谱;该谱分上下册。 永安黄历《刘氏族谱》 始纂于宋绍兴三十年(1160年),由刘章之子刘銮主编,宋左正言邓肃作序。宋庆元元年(1195年),由刘章主修并作序。明永乐八年(1410年),由康十主修,明赐进士、佥都御史邓文铿作序。清雍正四年(1726年),由永安进士刘元晖主修并作序,赐进士榜眼入第翰院编修吴文焕作序。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重修,由赐进士敕授文林郎前任泉州府学教授张冕作序。清宣统三年(1911年),由刘瀚主修并作序。2000年重修。至今,永安黄历共修族谱7次。 建宁《刘氏宗谱》 始修于南宋庆元元年(1195年),由进士朱海翁作序。尔后200多年修谱情况失考。明永乐七年(1409年),建宁《刘氏宗谱》由当朝御史赖瑛作序重修;明成化元年(1465年),由进士李明春作序三修;明万历元年(1573年),由刘氏后裔孙刘文卿作序四修;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由进士伍士玉、后裔刘邦惠作序五修;清同治元年(1862年),由举人吴廷槎作序六修;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由进士陈文澜作序七修;民国32年(1943年),由范蕴章作序进行了八修,其记录内容分类有旧序、族规、祖产、仁宦录、墓志、名人传记、祖茔图、列祖画像、悼宗图及各分支子孙名录等。 二、明清及民国 永安贡川《刘氏族谱》 首编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由景福以笔记形式第一次记下家谱。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由辉颜主持重修。清道光十二年(1832年),由世泽主持,进行三修。该谱为木刻印本,共8卷,其内容有圣谕、世系、世录、谱序、重修序、凡例、族规、格言、服制、祠图、坟图、世传、寿文、蒸田、书田、联句、行派、谱跋等。清宣统二年(1910年),由星南、广文主持进行第四次重修。1999年秋,由运有、应梓、应鑫、建新、绍良主持再次重修,该谱共24卷。迄今,永安贡川刘氏共修家谱5次。 建宁客坊龙门墨田《刘氏族谱》始修于明正德八年(1513年),由龙门墨田刘氏后裔刘子俊(进士出身,授瀚林院)首倡发起编修的。至1993年,该谱进行过14次续修。 永安吉山《刘氏族谱》 始修于清雍正四年(1726年),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清宣统三年(1911年)、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和1995年进行过重修。至今,吉山刘氏族人共修族谱5次。 尤溪洋中康隔《刘氏宗谱》 曾修过四次:始修于清乾隆四十七年(1812年),二修于民国3年(1914年),三修于民国34年。原谱已失存。现存族谱为1985年重修的宗谱。 尤溪台溪玉涧《刘氏宗谱》 始修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第十世裔孙郡庠生编写。民国二年(1913年),由第十一世孙邑庠生刘照青重修。民国33年,由第十二世裔孙儒士刘绍基续修。该谱内容有:谱序、名派、字派、房屋分布图、屋名、世系图等。1984年,《刘氏宗谱》由村各房长主持重修,由中仙乡剑溪村林腾芳先生编写,刘照青作序。全书共284页,约4.2万字。 尤溪中仙竹峰村演溪《刘氏族谱》 始修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由刘照青主持编修,永春人潘培元秉笔书写。二修于民国7年(1918年),由刘少海、刘晏才主持续修。该谱分上、下两册,共387页3.82万余字。 尤溪洋中龙洋《刘氏宗谱》 始修年代不详,而且前谱已遗失。民国34年(1945年)曾重修族谱,但该谱又在“文革”时期遭焚毁。今存族谱为1985年新修宗谱。 将乐《刘氏族谱》 将乐刘姓人口较多的聚居村修有族谱,内容有序、凡例、族规、世系、源流图、字辈等。现县档案馆保存一部将乐《刘氏族谱》共4卷,始修情况不详,民国20年(1931年)进行过第四次续修。 宁化淮土淮阳村《刘氏族谱》 始修年代不详,至1993年共有过10次续修,现存族谱为第四次的续修谱。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 建宁《外客坊刘氏族谱》 1993年,建宁刘氏族人在客坊乡外村对族谱进行重修,由裔孙刘道敏主稿,刘鹏翔作序。该谱以建宁《刘氏宗谱》为基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修撰,并且定名为《外客坊刘氏族谱》,计29册、1500页、约40万字。但该谱目录、扉页等仍有杂乱,脉络亦不清晰,谬误之处皆如旧谱。 宁化中沙《刘氏族谱》 始修年代不详,至1996年共有过8次续修,现存族谱为第八次的续修谱。 宁化中沙《刘氏族谱》 始修时间不详,至1993年共有过13次续修,现存族谱为第十三次的续修谱。 尤溪西城上源《刘氏族谱》 始修于2000年,由刘瑞筹、刘上猷主持编修。全书共280页,约6万字。 第四节 文物 一、祠庙 将乐刘琼将军祠 五代时期,将乐刘琼墓旁建有将军祠。刘琼死后,不仅其后裔把他作为家族神来供奉,而且县内各姓氏也尊刘玉为“忠臣”给予祭祀。宋大观三年(1109年),该祠改为威宁祠。明成化年间,又改名忠臣祠。明弘治至隆庆年间(1488-1572年),将乐县城北门、水南四班巷、将溪村岩磜上先后建祭祀刘琼的将军庙。县城北门的将军庙于明弘治年间始建,后经多次修葺,解放初期改为它用。水南四班巷的将军庙是下水南的刘氏牵头筹资建造的,后几次重建,现改为老年活动中心。黄潭镇将溪村岩磜上自然村的将军庙是这个村的刘氏主建。刘氏相继迁走后,该村的管氏接着供奉香火。 永安大湖岭后“兴山祠” 座落在岭后村尾洋,始修于宋,由开基岭后始祖刘章修建,现存。 永安贡川城内刘氏家祠 座落于贡川镇狮子巷(今顺巷)。该祠修于明永乐八年(1410年),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进行过修缮,1982年被作为敬老院使用至今。 建宁客坊刘氏大宗祠 位于建宁客坊里堡墨田。该祠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65-1487年)。明崇祯年间(1628-1644年)刘冀裔孙刘伸任福建布政司,他前至墨田谒祖,认为祖祠不够恢宏,于是集全族“恢大庙制、雕镂彩绘,备极华焕,由寝堂而中厅而两庑以及外扉”,“奕奕然悉具大观”。清康熙、乾隆、道光年间,该祠有过3次大的修葺,1949年被焚毁。1994年,墨田刘氏族人集资10万元,按民国时期的“刘氏大宗祠”原样修建。新修的大宗祠占地面积700余平方米,建成有牌楼。牌楼正面悬挂着“刘氏大宗祠”、“奉直大夫”两块大匾额。左偏门上方悬有两块“进士”匾,右偏门上方为“进士”、“解元”匾。穿过牌楼,中厅正面中央高悬“百代崇瞻”、“理学名儒”两块大匾。两旁是“百岁”、“登科”、“吏部主政”、“瀚林”四块匾额依次对称排列。左右侧壁上书有“忠”、“孝”、“廉”、“节”四个大字。大厅中央的两根大柱上刻有一幅对联:“溯一脉源流自陶唐出自西汉大自宋室南渡来宗祖龙兴风云万里,分三支鼎立籍墨田伯籍后塘仲籍筠溪古竺季子孙虎变文物千秋。”后厅为寝堂神龛,神龛正中央供奉乔、穆、椿、潞、英、滔、冀七代大祖牌位。神龛左右厅柱上又鹿刻一幅对联:“今日俨然看凤翙,当年真是逆龙鳞。” 永安贡川城外刘氏家祠 座落于贡堡北郊(现贡川镇政府)。该祠建于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重修,1979年因建镇政府拆毁,1992年秋在贡堡西郊后山重建。 永安小陶麟厚刘氏宗祠 又名钟秀堂(为钟灵毓秀之义),是郑棠公分祠(原祠在漳平市新桥和睦里流溪头),坐落于永安市小陶镇麟厚深洋,始建于明代中叶。该祠坐乾向巽(联曰:乾山脉接屏山脉,巽水源流白水源),地形巍峨秀丽,如生蟹,故称螃蟹游田形;祠后有两小井为蟹眼。祠分三厅,中堂供祀彭城郡宗亲神位,左厅为北宋东宫教授郑棠的纪念堂,右厅供祀郑氏昭穆宗亲神位。堂中悬挂宋代诰命及明清两代圣旨和郑棠受宋君恩赐出入的肃静、回避示匾四面。 永安吉山刘氏宗祠 位于永安市吉山乡下吉山村,始建于明代,是上吉村、下吉村刘姓的宗祠,祭祀开吉山刘氏开基始祖刘贵三。该祠又名“崇仁堂”,坐东朝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该祠显得比较矮小,据当地《刘氏族谱》载:“建屋无须立华,聊以蔽风雨可也”,是其先祖刘贵三立下的祖训。 宁化淮土淮阳刘氏家庙 位于宁化县淮土乡淮阳村南大街。该家庙始建于明末(原址在三峰寨祠堂窠里),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重修,清咸丰七年(1857年)遭太平军所焚,清同治九年(1870年)迁于南大街重建。新中国成立初期,该祠被征用作粮站,设粮库。1982年粮站迁移后,该祠归还淮阳村刘氏。1985年,淮阳村刘氏子孙集资整修家庙,重修牌楼。该祠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飞檐斗拱,气势恢宏。祠分上、下厅及两侧回廊,建有歇山顶牌楼,左右设有厢房。宗祠左边设有伙房和二层楼房。祠堂外围筑有围墙。围墙左右开有进出边门。大门前竖有二根盘龙石桅杆。 永安黄历木兴宗祠“崇厚堂” 建于清道光年间(1821-1850年)。1958年因建永安机械厂征用,该祠拆迁至百勺庵山重建,现存。 尤溪西滨乐科甲刘氏祠堂 位于尤溪西滨的乐科甲村,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 尤溪台溪玉涧刘氏宗祠 又名“尊来堂”,位于尤溪台溪玉涧村下洋后坪。该祠始建于清同治七年(1868年),由溪玉涧下坪刘氏开基始祖刘广二主持兴建。 尤溪洋中龙洋村刘姓下祖祠 位于尤溪洋中龙洋村,始建年代不详,因兵灾匪患被焚毁。现存祖祠重建于民国24年(1935年)。 尤溪洋中龙洋村刘姓上祖祠 位于尤溪洋中龙洋村,始建年代不详,因兵灾匪患被焚毁。现存祖祠重建于民国36年(1947年)。 尤溪洋中康隔刘姓祖祠位于尤溪洋中上康隔坑边,始建时间不详;1985年,由上下康隔、龙洋山后三地刘氏后裔合力重建。 永安小陶大吴地始祖三十郎“善庆堂” 在永安市小陶镇吴地,始建年代不详。 永安小陶团结村刘氏宗祠——“钟秀堂” 位于永安市小陶镇团结村新西黄竹塘,为小陶刘氏一世祖刘文富公祠,始建年代不详。 永安小陶团结村刘氏宗祠——“忠馨堂” 位于永安市小陶镇团结村水尾西山兜,为小陶刘氏二世(团结始祖)祖刘升公祠,始建年代不详。 永安先世祖祠、入闽始祖赐公祠 在沙县城头,始建年代不详。 尤溪中仙竹峰村刘姓宗祠 又称“森林堂”,位于尤溪中仙竹峰村演溪自然村,占地面积328平方米。该祠始建年代不详。 尤溪西城上源刘氏祖祠 位于尤溪西城上源村上楼自然村,为土木结构,占地面积300平方米。该祠始建年代不详。 尤溪西城玉池玉田口刘氏祖祠 位于尤溪西城玉池村玉田口,乙兼辰,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450平方米。该祠始建年代不详。 尤溪西城玉池玉田口刘氏二祖祠 位于尤溪西城玉池村新路边,土木结构,占地面积约840平方米。该祠始建年代不详,后因开发所需而被拆,只保留“丈魁”牌匾一块。 二、墓葬 宁化刘氏开基始祖刘祥墓 在宁化石壁葛藤坳八仙下棋形(今宁化县石壁镇南田村沙洲段)。2002年,宁化刘氏族人和海外刘祥后裔捐资在原址上重建刘祥墓。坟茔全用大理石构建,配有石狮、滚球、龙凤石屏。 将乐刘琼墓葬 座落于将乐县城五马山第三峰的山腰;墓前有文武石像各一对。其后裔每年清明节都要为他扫墓。新中国成立后,城关粮站南门粮库(现百花社区观化居民新村)基建时,此墓深埋地下。 永安刘氏开基始祖刘章墓 葬于大湖岭后坑口牛尾窠。 永安鱼潭刘氏开基祖刘太乙墓 葬于鱼潭坑仔边油 坑。 永安刘木兴墓 葬于黄历大池中山。 永安贡川刘氏开基祖刘进五墓 座落在贡堡东郊凤凰窠。万六墓位于贡堡西郊陈西坑。 尤溪台溪玉涧下坪刘氏开基始祖刘广二墓 葬于尤溪台溪玉涧村墓兜垅,坐己兼丙,猛虎跳墙形。 尤溪西城上源刘氏奠基之祖刘五九墓 葬于尤溪西城上源村上楼林口田头,占地面积约60平方米。 三、其他 永安“宝应寺” 座落于吉山村,始建于宋代,毁于清代,20世纪90年代重建。 建宁客坊刘氏“樵隐公祠” 清乾隆年间(1736-1795年),建宁客坊刘氏曾修建了一座“樵隐公祠”世代供奉。 永安“麟光阁” 座落在小陶镇团结村水尾,始建于清代,现存。 永安吉山浮桥 永安吉山浮桥始建于清代。 永安“翠园书斋” 座落在吉山村,始建时间不详,由刘奇才建。 永安“春谷山房” (今春谷山庄)在吉山的北陵,始建时间不详。 永安“迎淑堂”双槐书屋 座落于吉山村,始建时间不详。 永安“清闻堂” 座落于吉山村,始建时间不详,由刘奇忠建。 第五节 人物 一、古代 刘祥 字祖云,官至金吾卫士将,后封沛国公。唐乾符二年(875年)避黄巢之乱,携子在石壁葛藤坳(今石壁镇南田村)开基立业。刘祥于82岁逝世,夫妻合葬于葛藤坳八仙下棋形。 刘辉(1030-1065年),字廷光,刘赐之子,原籍江西广信府铅山县。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刘赐迁徙剑浦(今南平)。刘辉原名刘几,很有文才,著有《东归集》。他以前作文好用怪险奇涩的语句。省试时,欧阳修(主考官)批下“秀才刺,试官刷”六字。此后,刘辉文风大变,以平实朴素为尚,并改名为刘辉。北宋嘉祐四年(1059年)殿试时,刘辉作《尧舜之性赋》,大受欧阳修青睐,遂被擢为第一。刘辉中状元后,任大理评事,签书建业军判官。刘辉至孝道,奉祖母赴任,因祖母水土不服,请求解官以侍养祖母。宋仁宗得知,特诏令他移任金陵。祖母病逝后,刘辉辞官回乡守丧。他在家乡结庐办学,聚徒讲学,从学者纷至沓来。县里为了表彰刘辉的办学精神改其里为:“义荣社”,榜其学为:“义荣斋”,号其地为:“清风峡”。北宋治平二年(1065),刘辉居丧期未满病逝,年仅36岁。 刘天牧(1046-1124年),字爱甫,刘辉长子,北宋元丰三年(1080年)由剑浦移居沙县城头,政和五年(1115年)中进士,逝于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 刘浩(1085-1170年),字元顺,天牧之子,沙县城头人,登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进士。 刘昱(1104-1161年),字汝丽,刘浩长子,登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进士。 刘章(1100-1179年),字文孺,刘浩第三子,于宋绍兴年间(1160年前)由沙县城头迁徙二十七都(今永安大湖岭后)定居,为永安刘氏开基始祖(注:《宋史·刘章传》载,刘章为“衢州龙游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年),刘章中状元,授镇江军签判,是年冬入省为正字,翌年迁秘书郎兼普安、恩平两王府教授,迁著作佐郎。在王府执教四年中,刘章尽忠诚,专以经谊文学启迪掖导,为孝宗所赏识。秦桧专权时,刘章不依附权贵,被贬出朝廷,到筠州任职。秦桧死后,刘章奉召回京任司封员外郎,擢秘书省少监、起居郎。出使金国回来后,刘章代理工部侍郎、俄兼吏部、兼侍讲。刘章刚到任,却遭御史弹劾,被贬为崇道观提举。孝宗即位后,刘章重新被起用,出任漳州知州;他先后任秘阁修撰、敷文阁待制、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后、礼部侍郎。淳熙四年(1176),刘章以资政殿学士身份致仕,不久病逝于家中,享年80岁。朝廷追赠刘章为光禄大夫,谥靖文。 刘棠 大田人,北宋元祐六年(1094年)进士,曾任利州路提举。 刘冀 建宁人,北宋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曾任开封府尹。 刘孝恭 建宁人,南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 刘恭(1125-1193年),字本敬,刘昱次子,登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士。 刘文富 尤溪人,南宋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 刘谔 清流人,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年)特奏名,曾任揭阳主簿。 刘并 宁化人,南宋嘉熙二年(1238年)进士,曾任会昌尉、奉仪郎。 刘黼 宁化人,南宋进士。 刘芬 南宋大田上京镇溪口人,授中宪大夫。 刘道祥 沙县人,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任抚州通判。 刘廷杰 建宁人,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任宁波教授。 刘耕 宁化人,明嘉靖二年(1523年)进士。 刘梁 清流人,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 刘梁 清流人,明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曾任户部郎中。 刘德 明代将乐人,曾任给事中(七品)。 刘梅八 明代大田吴山乡科山人,曾任福州府候官县千总。 刘宗 明代清流人,乡举,曾任湖州教授。 刘世宽 明代清流人,乡举,曾任高州同知。 刘胜禄 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宾州同知。 刘祖 明代清流人,岁贡,曾任仓大使。 刘道炳 明代清流人,国子监,曾任盐运司。 刘道焕 明代清流人,国子监,曾任兵马司。 刘希文 明代清流人,曾任户部员外郎。 刘献 永安城关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岁贡,曾任尤溪教谕。 刘元晖 永安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曾任深译知县。 刘继伦 宁化人,清乾隆元年(1736年)进士,曾任高宛知事。 刘刚中 字德言,建宁客坊乡人,清嘉庆四年(1799年)进士,曾任汉阳主簿、兰溪县丞。陈刚中自幼好学老、庄之书;后求学于朱熹,朱问他学过什么,刘如实相告。朱熹认为:“庄、老坏人之术,非所学也。”于是,刘刚中致志于学习理学。朱熹为刘刚中改字为“近仁”。后来,刘刚中回到建宁筑室讲学,其室名曰“琴轩书屋”,从学者有外省、外县的。刘刚中被尊称为南宋理学名儒。他著有《师友问答》、《西溪奇语》、《梦疑篇》等。 刘冠 永安小陶吴地人,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年)举人,曾任阳清知县。 刘高贞 永安吉山人,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举人,曾任河南巩县正堂。 刘宗枢(生卒年无考),字梅臣,号卓庵,正白旗人,居怀来,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任尤溪知县。在任内,创建正学书院,捐置学田48亩3分,将岁租收入用于书院教师的薪金,赡养贫穷学子,奖励每年县考成绩第一名生员,以及补助外出赴考生员的盘费。此外,他还捐钱购买书籍,作为书院藏书,供学生阅读。当时,适遇地方兵灾之后各图甲出现逃亡绝户,田园荒废,而赋税还要照旧完纳。为了解决这些不合理现象,他设法均摊负担。地方上的杂税也多被革除,减轻了百姓负担。他倡建演武亭、玉带桥、灵坪塔,两修青印溪上的浮桥。组织民工开大排滩纤路,凿通石岩宽两尺,从滩头至滩尾,便于上水的船夫拉纤,可免蹑壁牵挽之苦。康熙五十年,他重修《尤溪县志》。 刘元晖 永安吉山人,清雍正二年(1724年)进士,任深泽县知县。 刘宏 永安吉山人,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任广东潮州镇中营左厅首府。因其任内有善政,8年后告假回乡时潮州百姓赠以万民伞,并建祠纪念。 刘安善 永安吉山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曾任福州永福县教谕、县丞。 刘安瑛 永安吉山人,清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举人,曾任大田县教谕。 刘英 永安贡川人,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举人,曾任浙江龙头玉泉场盐大使。 刘国琳 永安吉山人,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中武举人,曾任游击参将兼黄旗教习、晋封武翼都尉。 刘廷魁 永安城关人,清道光元年(1812年)中武举人,诰封武翼大夫楝选千总。 刘承美 永安贡川人,清道光二年(1822年)举人,曾任大田县教谕、永安县丞。 刘元朗 字有芳,尤溪西滨人,清咸丰年间(1851-1874年)进士。 刘山 永安吉山人,清同治元年(1862年)武举人,授督标嘉义县守备、建宁左营守备中营游击。 刘奇才 字士起,清代永安吉山人,庠生。他在吉山办“近光堂”、“萃园”和“四贤书院”,用以教育子弟。吉山的祠庵、殿宇、桥梁、津渡都是他所倡修。 刘元和 清代永安吉山人,九品顶节,封武翼都尉。 刘大和 清代永安吉山人,封武翼都尉直棣大夫。 刘新闻 清代尤溪洋中人,授正八品职。 刘垂标 清代尤溪洋中人,授九品职。 刘云程 清代大田吴山乡科山人,举人,荐选知县。 刘芳春 清代大田湖美乡高才人,举人,曾任嘉义儒学。 刘鹏霄 清代大田吴山乡科山人,举人,荐选知县例封文林郎。 刘世师 清代大田吴山乡科山人,曾任千总。 刘炳日 清代大田吴山乡科山人,选入太学考授州判。 刘智养 清代大田吴山乡科山人,选入明经考授州判。 二、现代 刘德骥(1848-1922年)字南星 ,号坦云,永安贡川人。他以贡生资格任大田县训导,后回永安掌教燕江书院。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朝廷下诏废科举办学堂,他慷慨捐券,在贡川龙山首创了永安县第一所新式学校(龙山学堂),为教育事业培育出一批优秀人才。我国航空先驱李宝焌就是该学堂的第一期学生。 刘映奎 又名聚星,字幼苏,生于清同治三年(1864年),宁化城关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会试中经济科第四名,授法总主事。辛亥革命后,刘映奎被选为福建省议会议员,后又当选为国会参议员。 刘朝榜(1876-1928年) 号金门,乳名日榕,永安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他考中武举人,任将乐县和永安县千总。辛亥革命后,他任永安县商会会长。民国16年(1927年)永安县为军阀卢兴邦所统治,刘朝榜联络地方士绅联名上书到省,控告县长贪污罪行,遭卢兴邦逮捕,并将刘朝榜及其弟刘朝梁解往卢兴邦老家尤溪县监狱关押。刘朝榜被虐死于狱中。 刘海龙(1880年生,乡苏维埃肃反委员)刘二龙(1889年生,乡苏维埃主席)均为建宁县客坊破下村人,民国21年(1932年)6月被保卫团杀害。 刘佐成(1883-1943年),字鹰公,又名国云,永安汶洲青水池人。他自幼聪明好学,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考中秀才。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于福州全闽师范学堂毕业后,他被选送到日本留学,就读于工业航校和早稻田大学。在日本学习期间,他加入孙中山组织的中国同盟会。清宣统二年(1910年),刘佐成和李宝焌合作,在日本研制飞机。辛亥革命后,刘佐成就任湖北军政府航空队长,后任南京卫戍司令部交通团团附,再度和李宝焌合作研制出我国第一架飞机。民国9年(1910年),刘佐成被任命为航空大队长,后兼保定航空学校教官。翌年3月,他创办《飞行杂志》。民国13年,他任北京中央航空司令部参谋。抗战前夕,刘佐成被派到福州主持修建王庄机场。民国32年9月,他病逝于青水池家中,享年60岁。他的遗著《中国航空沿革纪略》已成为研究中国航空史的重要史料。 刘春海(1886-1984年),原名映岚,字春海,宁化城关人。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刘春海参加同盟会,隶属东京十四支部,直接参与“驱逐鞑虏,恢复中华,建立民国,平均地权”的宣传鼓动工作,经常为同盟会机关报《民报》撰文,致力推动革命。宣统三年(1911年),刘春海毕业于日本中央大学,适值辛亥武昌革命,遂与萧敏、邱任元等回国,准备参加九江起义。后应同盟会会员刘通等人电召,回闽组织政府。抵榕后,先后任叙官局叙审员、都督府秘书、政务院顾问、教育司社会教育科科长等职。袁世凯窃权后,刘春海在《群报》上竭力撰文抨击,为袁氏所恼恨。袁世凯倒台后,刘春海前往北京交通部任科长职,继任津浦铁路局考绩课课长、浙江省建设厅视察兼代科长(委以主持之江铁路筹备工作)、郑州陇海铁路管理局秘书、全国铁路法规编辑委员会委员(兼职)、交通部路政司监理科科长等职。民国18年(1929年),刘春海被选为津浦铁路孙中山先生灵柩奉安委员会委员,总管护送灵柩从北京到南京安葬中山陵。在陇海铁路局工作期间,刘春海同情革命,遂利用工作之便,资助、掩护革命青年与共产党地下工作者奔赴延安。1949年11月重庆解放之际,刘春海受西南交通部群众荐举、军代表邀请,参加接管工作组。1951年起,由彭真推荐和北京市人民政府聘请,担任北京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直至1984年逝世。刘春海著有《中国货币沿革史》一书传世。 刘春良(1892~1932年),建宁县客坊高坪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任县苏维埃主席,翌年6月被敌人逮捕后失踪。 刘贤桂(1894~1933年),沙县夏茂乐厝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红军,同年在沙县漈硋被国民党还乡团杀害。 刘永隆(1900-1982年),原名世盈,宁化淮士乡淮阳村人,1933年7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193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过闽西游击战、江苏溧阳县反日军扫荡战、安徽何家湾防御战、皖南事变、泾县云方岭突围战、山东枣庄战,以及解放战争中的孟良崮、开封、济南、渡江等战役。1954年12月,刘永隆因病离休,1982年病逝。 刘海浪子(1901~1931年),建宁县客坊河西桥人,民国20年(1931年)2月参加红军,任红军班长,同年7月被大刀会杀害。 刘长老(1901~1933年),建宁县客坊山咀背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游击队,民国22年3月在泰宁大田战斗中牺牲。 刘华圳(1901~1949年),沙县富口盖竹人,民国37年(1948年)参加闽西北游击队沙县大队,翌年3月在富口被国民党军队枪杀。 刘奴奴(1903~1932年),建宁县客坊刘家坊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红军,翌年7月在宁都黄石馆战斗中牺牲。 刘恩德(1903~1933年),清流嵩溪镇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革命,中共党员,任长汀县河田区修坊村苏维埃政府农会主席,民国22年在长汀河田被国民党杀害。 刘盛发(1903~1933年),建宁县客坊罗源人,民国21年(1932年)4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工作人员,翌年9月被内奸杀害。 刘金仔(1904~1931年),建宁县客坊风月村人,民国20年(1931年)2月参加红军,同年10月在南丰白石战场牺牲。 刘发林(1904~1934年),建宁县溪口油岭背人,民国22年(1933年)3月参加革命,任乡农会主席、文书,翌年8月被国民党押送监狱折磨致死。 刘伢仔(1904~1934年),建宁县城关西门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革命,任赤卫队队长,民国23年7月在家被国民党捕抓杀害。 刘保生(1904~1934年),清流沙芜乡人,民国23年(1934年)8月被抓丁后为解放战士,1953年在四川后无音讯。 刘海生(1905~1932年),建宁县客坊坡下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游击队,翌年4月被保卫团杀害。 刘浪子(1905~1932年),建宁县客坊中栋村人,民国20年(1931年)5月参加红军,翌年跟红军出征后失踪。 刘永行(1905~1933年),建宁县客坊割路村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游击队,民国22年3月在泰宁大田战斗中牺牲。 刘士甲(1905~1933年),清流东华乡人,民国18年(1929年)参加红军,民国22年在连城隔川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刘占云(1905-1950年),原籍福建省长汀县南阳区西坑乡东山村人(1956年划给上杭县)。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红军交通员,后加入明光独立营,配合红九团转战于漳平、宁洋、永安一带开展游击战争。“皖南事变”后,他奉党组织指示潜伏待命,先后在漳平县双洋坑源和永安西洋的银坑隐蔽下来。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共永安西洋区委领导下,他发动群众成立农会,组织民兵,配合人民解放军清剿土匪。1950年10月遭土匪袭击,他壮烈牺牲。 刘牧群(1905-1979年),原名芳秀,小名挺生,沙县凤岗镇龙池坊(现府东路)人,民国12年(1923年)入空军军官学校学习,毕业后先后在国民党空军第三队、国民政府航空总署、空军军士学校、空军机械学校、空军军官学校任职。民国36年春,刘牧群任国民党空军训练司令时,回沙县省亲。当时,驻沙县的国民党荣誉军人第八教养院的伤兵在沙县抢人财物,奸人妻女,聚赌放贷,强买强卖,横行霸道,无恶不作。刘牧群回到南京后。立即向有关部门反映情况。不久,第八教养院院长即被撤职,有关方面派来一队宪兵,将几名首恶分子递解返乡,伤兵的嚣张气焰才有所收敛。民国37年底,淮海战役之后,刘牧群撤往台湾高雄附近的岗山镇,任国民党空军少将训练司令。后任中将侍卫长总统府第三局局长战略顾问。1962年退役后出任台湾华明纸业公司董事长。1979年4月19日于台北市病逝。 刘应眉(1907~1931年),建宁县客坊刘家坊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红军,同年8月在瑞金县东龙开会时被捕牺牲。 刘小仔□(1907~1933年),建宁县溪口杨林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游击队,民国22年5月随红军去江西后失踪。 刘子龙(1907~1934年),清流田源乡人,民国22年(1933年)参加革命,任宁化横锁区苏维埃政府文书,翌年5月在本区被民团围攻中牺牲。 刘忠仔(1908~1933年),建宁县溪口东坑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革命,任县苏维埃电信兵,翌年6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刘克昌(1908~1933年),建宁县客坊破下村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工作人员,民国22年7月被保卫团杀害。 刘登阶(1909~1931年),建宁县里心松林下人,民国20年(1931年)?月参加红军,同年7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刘庆仔(?~1932年),清流东华乡人,民国20年(1931年)5月参加红军,翌年正月在江西与国民党军作战中下落不明。 刘德元(1910~1933),清流县城内人,民国19年(1930年)秋参加由中共地下工作者领导的革命活动,民国20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青年工作。是年8月,刘德元任清流县工农革命委员会财政部长。刘德元办事认真,大公无私,土豪劣绅对他恨之入骨,组成团伙袭击县城,将刘德元的家洗劫一空,并烧毁他的房屋。民国21年2月,刘德元调清流县城郊区担任区苏维埃政府主席,民国22年3月调中共福建省委工作团工作。民国22年8月,省委派他往新设立的泉上县苏维埃政府工作。在一次由清流到泉上的途中,被清流城北反动民团叶庭辉部杀害。 刘正明(1911年生)刘细栽禾(1911年生)均为建宁县客坊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游击队,民国22年3月在泰宁大田战斗中牺牲。 刘恩享(1911~1933年),清流嵩溪镇人,民国20年(1931年)参加红军,为红十二军三十四师五团七连连长,民国22年在清流城关与国民党军作战中牺牲。 刘多禄(1912~1934年),建宁县客坊西江下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民国23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刘火保(1913~1932年),建宁县客坊新屋下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少先队,翌年7月在宁都黄石馆被炮弹炸死。 刘木清(1913~1934年),建宁县溪口外枫源人,民国22年(1933年)3月参加革命,任乡苏维埃粮食委员,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刘学钦(1913~1934年),建宁县里心刘家村人,民国22年(1933年)月参加红军,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刘运生(1913~1934年),建宁县黄坊朱家屋村人,民国22年(1933年)4月参加少先队,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刘光辉(1914~1933年),建宁县客坊旱坑村人,民国21年(1932年)11月参加红军,翌年4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刘土鸭子(1914~1933年),建宁县客坊山咀背人,民国20年(1931年)4月参加革命,任红军游击队连长,民国22年11月在泰宁大田战斗中牺牲。 刘明婆(1916~1933年),建宁县客坊白沙塘人,民国21年(1932年)10月参加少先队,翌年5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刘华庸(1916~1949年),沙县富口白溪人,民国37年(1948年)参加闽西北游击队沙县大队,翌年9月被国民党枪杀。 刘曼芸(1916-1983年),原名藻秀,曾化名赵兰英、刘健云,民国5年(1916年)婚后随夫入籍明溪雪峰镇,民国18年初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民国19年在长汀县苏维埃政府做妇女工作。同年7月,闽西苏维埃政府主席邓子恢到长汀视导,发现刘曼芸机灵干练,调她到龙岩工作,不久被中共福建省特派员王海萍调到厦门搞地下工作,后又在中共福州中心市委机关先做摘报、印传单等工作,奔走于茶厂、纸厂、船厂之间做妇运工作。“九·一八”事变发生后,刘曼芸被派到毓英、大庙山女中、洪山桥乡师诸校组织“救国会”,率领学生上街张贴抗日标语,散发传单宣传抗日救国。民国22年8月,她未经组织同意考入福建师范读书,受到党组织的批评。民国22年11月,李济深、蔡廷锴在福州建立反蒋抗日的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刘曼芸由老师阙荣兴介绍到政治部任妇女干事。民国23年初,刘曼芸参加教育厅举办的特种教育师资训练班学习,在教官陈佑民的劝说下到宪兵团办理自新,并且供出洪山桥乡的共青团团支部书记等2人的姓名,因此被吸收加入复兴社(军统组织)任组长。次年戴仲玉又介绍曼芸加入革命青年同志社(复兴社的内层组织)。民国24年在黄诰的经济支持,刘曼芸离开师训班,回到福建师范复学,毕业后回明溪县任小学教员、校长、中学教务员,代用中学教员。1949年10月初,明溪县自动解放委员会筹委员会委派曼芸去福州见福建省人民政府主席张鼎丞。刘曼芸从福州带回省公安厅长梁国斌给明溪县长钟日兴的指示,促使钟日兴抉择和平起义。同年10月24日,明溪正式成立明溪县自动解放委员会,刘曼芸任委员,兼宣教室指导员。1951年4月因追究历史问题,曼芸从明溪中学被清洗回家,参加农业生产。1980年11月,中共明溪县委落实政策定刘曼芸为起义人员,并以教师身份办理退休。1983年2月,刘曼芸在家病逝。 刘永福(1919~1933年),建宁县客坊泥武坵人,民国22年(1933年)4月参加游击队队,同年8月随红军出发后失踪。 刘永生(1920~1949年),沙县富口乡郭墩后洋村人,民国37年(1948年)5月参加闽浙赣游击队,翌年2月在攻打南平峡阳镇公所和兵工厂时牺牲。 刘宜求(1920~1949年),沙县南霞乡南坑仔老虎窠村人,民国37年(1948年)9月参加闽西北游击队南坑仔游击队,翌年2月在攻打镇头留坑村时大腿负伤,时隔日余死亡。 刘顺芝(1924~1952年),沙县(六区成家云村)人,1949年10月参军,为志愿军三七一团炮兵二连战士,1952年2月在朝鲜平康郡行军中被敌机轰炸牺牲。 刘三小(1927~1951年),沙县(四区兴村)人,民国38年(1949年)1月参军,为志愿军三七七团三营机枪连战士,1951年2月在朝鲜龙头里牺牲。 刘兴梅,明溪人,红军战士,民国19年(1930年)在大洋牺牲。 刘生友(友兴),泰宁神光桥朱家坊人,民国20年(1931年)6月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刘庆针 刘运远 均为明溪人,红军战士,民国20年(1931年)在归化城牺牲。 刘元则 泰宁长兴人,民国21年(1932年)6月参加红军,随军去江西后无音讯。 刘远善 刘才本 均为泰宁人,民国21年(1932年)6月参加红军,翌年2月在赣州战役中牺牲。 刘元才 泰宁城关长兴村人,民国21年(1932年)6月参加红军,翌年随红三军团去江西十字隘后失踪。 刘秀山 泰宁水南人,民国22年(1933年)2月参加红军,随军出征后无音讯。 刘新发 明溪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在枫溪牺牲。 刘发秋 明溪人,红军战士,民国22年(1933年)在龙湖村牺牲。 刘包子 明溪雪峰镇人,乡苏维埃政府代表,民国23年(1934年)在明溪城牺牲。 刘其垂 大田石牌乡京程人,特委游击队员,民国22年(1933年)在大田监狱被杀害。 刘双松 大田广平镇铭溪人,地下党接头户,民国22年(1933年)在大田监狱被折磨致死。 刘双斗 大田广平镇铭溪人,地下党接头户,民国22年(1933年)3月从大田监狱押回大竹林杀害。 刘兴镇 大田石牌乡京程人,游击队班长,民国23年(1934年)在大田监狱被折磨致死。 刘其灌 大田石牌乡京程人,地下党接头户,民国23年(1934年)被捕酷刑后保释24天死亡。 刘承年 大田石牌乡京程人,地下党接头户,民国23年(1934年)在大田监狱被折磨致死。 刘绍珠 大田武陵乡桃溪人,特委后勤人员,民国23年(1934年)5月被活埋在武陵百束村。 刘兴柱 刘其极 均为大田石牌乡京程人,地下党接头户,民国23年(1934年)11月在武陵街头被杀害。 刘长根 明溪雪峰镇人,贫农团干部,民国23年(1934年)在明溪城牺牲。 刘葆南 刘保煜 均为明溪瀚仙乡人,担架队员,民国23年(1934年)在铁岭牺牲。 刘自年 明溪城关乡人,游击队员,民国23年(1934年)在吴厝岭牺牲。 刘富 永安小陶镇新西村人,民国23年(1934年)5月参加游击队,同年8月在攻打宁洋县战斗中牺牲。 刘唐 永安小陶镇吴地村人,民国23年(1934年)5月参加红军,同年在桑竹因侦察敌情被土匪杀害。 刘贵子(1939~1958年),沙县青州人,1955年3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8年10月7日在海南岛修建杆英线任务中牺牲。 刘木法(1956~1976年),沙县夏茂俞邦人,1976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为五三五六五部队七十九分队战士,1979年3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 刘道林(1957~1979年),建宁县客坊塘窝村人,1977年11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79年2月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牺牲。 刘胜 永安小陶镇上湖口村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1951年在云南战斗中牺牲。 刘甘霖 明溪胡坊乡人,志愿军战士,1952年在朝鲜牺牲。 刘复泉 明溪盖洋乡人,解放军战士,1960年5月7日在福州牺牲。 |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
三博动态
文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