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丝古戏经典——泉州木偶戏剧文物展在市博展出
2019-03-21 11:17 | 三明市博物馆 |
泉州是个戏曲之乡,内涵丰富、历史悠久。唐宋时期各地歌舞繁盛。以“歌舞搬演故事”,促进了戏剧的形成,南戏就在东南沿海一带产生和发展。南宋朱熹的学生陈淳在漳州描述的“秋收之后,优人互凑诸乡保作淫戏......,或弄傀儡。筑棚于居民丛萃之地、四通八达之郊,以厂会观者。七、八月以来,正当其时......”的情景,八百多年来,在泉南城乡各地一再重现。梨园戏的箫弦、傀儡戏的锣鼓,从来不曾沉寂。
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古称“悬丝傀儡”,俗称“嘉礼”。《旧唐书·音乐志》载:“窟儡子,亦云傀儡子,作偶人以戏,善歌舞,本丧家乐,汉末始用于嘉会。”
泉州提线木偶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四美班”和“五名家”班社组织的艺术规制,以历代帝王将相故事为主,编成四十二部“落笼簿”(剧本),搬演从《武王伐纣》至《洪武开头》的历史故事;同时沿用“本丧家乐”的传统,在丧葬、普渡、祀神、祭典等场合搬演《目连救母》全簿和一些神仙道化剧目。
掌中木偶
掌中木偶,俗称“布袋戏”。明末清初,相传晋江、永春等地出现一些有别于悬丝傀儡的木偶戏班。清乾隆年间《晋江县志·风俗志》载:“又如木头戏俗称傀儡,近复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戏,演唱一场,各成音节。”至清中叶以后,泉州府所属五县已出现不少布袋戏世家。
泉州掌中木偶吸取悬丝傀儡和梨园戏的表演程式。演唱以泉州南音为基本声腔。文乐弦管吹,武乐钲锣鼓。
本次展览精选具有代表性的60件文物和20版图片,通过丰富的木偶头和演奏乐器等实物和图片,让更多的观众了解泉州木偶戏的神秘踪迹,弘扬海上丝绸之路优秀的戏剧文化。 |
(责任编辑:三博)
三博动态
文博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