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宁化苏区教育工作初考

2017-03-01 16:39 | 曾秀秀 |
1930年前后的宁化,当年毛泽东同志称之为“路隘林深苔滑”的地方,由于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百姓生活贫困,进得起正规学堂读书识字的人不多,称得上有文化的人更是稀少,大多数人都是文盲。闽西苏维埃政府成立后,深感抓好教育培养人才是坚持斗争,巩固政权,发展生产,壮大革命力量,最终取得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1930年8月,苏区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制定了《目前,文化工作总计划》,明确提出了教育方针。指出“(1)养成革命环境中所需的革命工作的干部人才;(2)社会教育普遍而深入地提高群众的阶级觉悟,政治水平和文化程度;(3)儿童教育,凡6至11岁的儿童享受小学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养成智力和劳动均衡发展的原则,与劳动统一的教育前途,决定在闽西苏维埃政府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创造多种崭新的教育组织形式,提高工农群众及其子女和广大干部的文化水平。”这个方针,明确了当时苏区教育的目标和任务,为苏区教育发展指明了方向。
1932年2月2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发出19号训令,指出:“政府在百端节省经济和艰苦创造的情况下来开办各项学校,各级政府各群众团体及直接办学人员均应当深刻了解教育的重大意义”,毛泽东同志在二苏大报告中教育全党和各级苏维埃领导,充分认识文化教育建设的意义:为着苏维埃的巩固和发展,为着动员民众一切力量,加入伟大的革命战争,为着创造革命的新后代,苏维埃必须实行文化教育的改革,解除反动统治阶级加于工农群众精神上的桎梏,而创造新的苏维埃文化。中央的训令和毛泽东在二苏大的报告,使全党和各级苏维埃政府,进一步提高了对教育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了对苏区教育事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一、新型的干部教育。
1930年7月,宁化半县武装暴动后,中央宁化特区委选派张奇才、张启南、张清庆、张清城等四位同志到龙岩参加军政干校学习。1931年冬,县苏区政府针对区乡多数工农干部没有文化,文件通知看不懂的实际,大力兴办识字班、午读班。淮阳区大王乡1932年春以贫农团干部为主办了一个午读班,根据需要什么字就学什么字,一直办了两个月。1933年夏,宁化县苏维埃政府创办了教育干部培训班,自编教材,分期分批培训各部门干部和各种专门人才。1933年秋开展的查田运动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根据中央指示,举办了短期培训班,参加这次培训的基层干部达100多人,为期一个月,学习结束后,这些学员回乡很好的开展了查田运动。
东方军首次入闽,解放了泉上、明溪、清流、将乐、沙县后,急需建立政权的大量干部,中央人民委员会第46次会议决定派工作团到新区去开办苏维埃训练班,决定第一期征调350人,当时宁化选调不少干部参加学习并调泉上、清流、明溪工作。此外,中央还在各县、区、地方部队中选调干部到中央党校和部门举办的学校读书,提高干部素质。
二、系统的儿童教育。
宁化的儿童教育是随着苏维埃政权建立和巩固逐步发展起来。首先在曹坊、淮土、禾口创建列宁小学,随后在县城和其他区乡建立起来。据不完全统计,宁化当时有列宁小学200所,入学儿童六、七岁至十四、五岁,多数列宁小学分一、二年级,个别比较大的中心区域学校有分三个年级,学生多的100多人,少的30左右学生。工农子弟优先享受教育的权利,红属子弟享受免费学习。有一些学校除地、富、反子女外,均实行免费入学。宁化淮阳区列宁小学办得比较出色,被誉为模范学校,上杭的才溪、洪田区有100多师生代表到该校参观。
列宁小学的课程设置有国语、算术、常识、体育、劳作、游艺、写作等课程。课程安排,上午三节,下午三节。语算为主。常识课每周二、三节。劳作每周二节体育、游艺每周各一节下午上课前有一节写字课。教材课本有国语、算术、常识,这些教材都是上面印发下来的,有《共产儿童课本》1至6册。《列宁小学国语》1至3册。《苏维埃公民》、《儿童歌曲》等。据大王乡列宁小学教师王荣裕回忆,大王列宁小学生课本均不收费都是上面发下来的,学校还自编乡土教材,以本地地名,动植物名,器物名为主要内容,进行识字教育。学校校舍多数是利用祠堂庙宇,黑板利用祠堂匾额加以油漆而利用。教学用品如粉笔、纸张由乡苏提供,课桌椅学生自带到校。教师生活上与县区干部待遇一样,发给伙食费或派劳动帮助家中耕田,不少教师是尽义务,不计报酬,干得很起劲。
学校也实行假期制度,有寒暑假和农忙假,农忙假根据各地大忙季节而定,凤山大王列宁小学根据茶山多的特点,春天播种时、秋天采油茶籽时放农忙假,农忙假期学生都参加农事活动。
学校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共产主义的精神来教育广大劳苦民众,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毛泽东在二苏大报告)。注重参加社会活动与阶级斗争,为革命战争服务。当时学校的社会活动很多。有:出“宣传抗日”、“反围剿”、“扩大红军”、“支援前线”的校内外宣传栏;帮助区乡中心工作,站岗放哨,检举揭发坏人坏事;参加重大节日纪念和欢送新兵入伍等活动。
三、广泛的社会教育。
宁化地处根据地边境山区,农村文化教育比较落后,文盲甚多。苏维埃政府成立后广大工农政治上翻了身,生活上有所改善,也希望提高文化水平。县苏政府即使在革命斗争紧张的形势下,也重视社会群众文化教育的建设,广泛组织俱乐部、识字班、妇女下午班、午读班、夜读班、识字组、还有识字牌,送字上门等多种形式的识字运动。1933年宁化成立图书馆、讲读所、体育场各一所。工会、少先队、女工农妇代表会也办识字班,共青团从中央到地方都积极协助有关部门开展教育活动,在宁化城关俱乐部,共青团组织开展了唱歌、读报、讲演、文艺等多种文化活动和识字教育。广大农村和各种教育场所,广泛开展唱革命歌曲、新编山歌、写革命标语、画革命漫画等活动。
1934年,宁化全县人口13万,就有1.37万人参加红军,后来为了革命牺牲的烈士达6000多人。宁化还是中华苏维埃中央临时政府筹粮筹款的支前重点县,在中央红军长征前的几年里,为苏维埃政府提供了“千担纸、万担粮”等有力的后勤保障,被誉为中央苏区的“乌克兰”。这些光辉的历史史实与当年苏区政府在党的领导下重视教育,积极在人民群众中播撒革命火种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宁化革命斗争史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