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清代大钱——见证了清王朝走向衰亡

2017-03-01 15:35 | 王舒乙 |
纵观中国历史,政治与经济总是关系密切,相互影响。货币则是经济的重要反映,一个朝代的货币制度直接关系到朝代的兴盛与衰亡,因此历朝历代的政权都对铸币权严格把控于手中,从存世的古代货币文物中也可以清晰看到无论是盛世王朝还是如昙花一现般短暂的农民义军政权几乎都铸行有自己的货币,足见货币对政治的必要性,可以说一部中国货币史便是记录中国历代王朝兴衰变迁最真实准确的史料。
一、铜对货币价值的影响
中国古代经济贸易以铜质货币为主,铜是是运用范围较广泛的有色金属,可以用以铸造兵器、礼器、农具等各类器具,并且能够反复熔铸,还可切割称量,随着商周时期人们对铜的冶炼铸造技术的熟练掌握,铜逐渐开始具有了货币属性,在西周时期无论何种造型的青铜块或者铜质品均可充当货币用于交易,西周的青铜礼器上也大量出现赏赐铜料的铭文记载。在古人眼中货币的价值依托于币材本身,在古代可谓“铜即是钱,钱既是铜”历朝历代铸造货币其面额与币材的重量、成色都必须做到名实相符,违背这一规律便会扰乱经济,影响政治。
二、何谓大钱
    所谓大钱即是指面额较大的钱,通常一枚大钱可以抵几十、几百甚至成千上万枚的普通小平制钱。而通常朝廷发行大钱几乎都是为了从中敛财而发行的虚值货币。滥发大钱会破坏社会经济秩序,历史上首个将虚值大钱推向极致的当属王莽,王莽为了削弱西汉旧贵族的势力,也希望如汉武帝一般开疆拓土,想通过货币制度敛财以充实国库,用作军费。先是宣布将黄金收归国有,在位十四年期间共实行四次货币改制,发行如“国宝金匮值万”“一刀平五千”“契刀五百”等严重虚值货币,且品类繁杂,换算困难,一枚重量不足40g的“一刀平五千”却要折价5000枚五铢钱(重量约合今17000g),不切实际的滥发大钱最终将新莽政权推向灭亡。因此历朝历代政权都不敢轻易发行虚值大钱。而历史上另一个将大钱做到空前绝后的时代出现在一千多年以后的清代。
三、清代开始铸行大钱的原因
清代至“康乾盛世”之后国力开始下滑,嘉庆、道光时期吏治腐败、武备废弛、财政匮乏、国库空虚。民族矛盾严重激化,诸如白莲教、天理会等各种民间反清组织纷纷揭竿而起,西方列强鸦片的入侵。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的国家,巨额的赔款导致白银大量外流,。尽管道光帝勤政图治,制定一系列改革措施希望能够有所作为,企图“中兴”,但收效甚微。公元1850年咸丰帝继位,咸丰二年(1851年)就爆发了清朝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由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战火很快烧遍了多个省份,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军,朝廷军费开支庞大,刚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的清政府财政出现危机,以往朝廷铸币的铜料主要来自云南,因战火阻碍了交通,云南等地的铜矿资源也难以运抵内地。从中央到地方各钱局铸币材料紧缺,许多老百姓得知义军战火已烧遍半壁江山,人心惶惶,将手上的铜币纷纷储藏起来,以备战火到来时,随时逃难,全国多地出现钱荒局面,社会经济秩序混乱,清政府为了应对财政危机,经咸丰帝与众大臣商议,认为发行大钱才能缓解目前的燃眉之急。
四、清代的“大钱时代”
咸丰三年由户部率先开铸大钱,全国各钱局纷纷响应。由此清代开启“大钱时代”全国共有三十个钱局鼓铸大钱,共发行有当四、五、八、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十、一百、二百、三百、四百、五百以及当千等多种面额。在大钱的面文称谓上也稍作区分,除宝福局外其余各局把“当五”以下称做“通宝”,“当五”至“当八十”称“重宝”,“当八十”以上称“元宝”。咸丰大钱发行量大,种类繁多,造型厚重硕大,钱文深峻,制作精美。但是其重量与面额名实不符。清代在康熙时期面值一文的标准制钱重约近5g,到了乾隆也有3.5—4g,也就是说每百文的铜钱就需用350-400g重的的黄铜原料。而实际铸行的大钱却远远低于这个重量。以咸丰初期一枚户部宝泉局铸造的当制五十文大钱为例,一枚五十文大钱重量仅在50-60g左右,每百文大钱至多仅重120g。如此这般每百文大钱朝廷便可从中获利约230-280g的铜料,加上铸造大钱的效率及耗费的工时也比标准小平制钱高。大钱的泛滥造成市面通货膨胀,物价腾飞,大清王朝的货币信誉也自此开始逐渐崩塌。社会经济陷入了恶性循环,许多百姓将原有的标准制钱私藏起用以熔铸铜器,更有甚者将铜料熔铸大钱,民间私铸盗铸之风盛行。然而朝廷这种发行虚值大钱,损害百姓利益的做法只能应付一时,并没有使经济得到真正恢复,反而愈发下滑。为了应付这个越来越大的经济漏洞,朝廷只能厚颜无耻的继续减轻大钱的重量,到咸丰中晚期甚至一枚当百大钱仅重50多克;一枚当千大钱也仅有100多克重,整整从百姓手中剥削走3000多克的铜料。如此巨大的反差,也难怪会有许多百姓冒着杀头的风险去盗铸了。现存世的咸丰大钱会发现同一个钱局,同样的面值,确有两种明显不相同的形制风格,一种直径硕大,字口较浅,笔画看上去横平竖直非常规矩,这种是典型的咸丰初期大钱,被称为初铸大样。而另一种大钱直径小、肉厚,字口深峻,字体较秀丽端庄,笔画间粗细转折的变化较有变化者。为咸丰中晚期的所铸大钱。公元1861年咸丰帝驾崩,皇子载淳继位,以肃顺为首的8位顾命大臣辅佐于七月二十六日定年号为“祺祥”,同年九月三十日慈禧发动辛酉政变,“祺祥”年号仅存69天。但在这69天时间里以祺祥年号的祺祥通宝小平钱和祺祥重宝当十大钱已经开铸,众所周知古代铜钱的开铸从计划、设计样式、制作祖钱、审批、铸造母币,翻铸流通子钱需要一些列的工序。但却在短短69天的时间中便铸出大钱,可见当时国力之衰落。辛酉政变之后慈禧改年号为“同治”,年少的同治帝接过的是一个内忧外患的“烂摊子”。由于咸丰晚期铸造的大量面额过高的当百、当千虚值大钱已逐渐不被百姓所接受,不得已仅发行同治重宝当十大钱,目前所存世的同治重宝当十大钱份量较足的属宝云局直径约3.7cm重约13g,较小的宝泉局当十小样直径仅2.8cm,重8g左右,一枚当十文钱重量仅如乾隆年间标准制钱两文的重量。到了光绪时期大量鼓铸当十大钱,比起同治有过之而无不及。同治、光绪时期的大钱不单减重幅度更为严重,铸造工艺也极为粗陋,许多大钱在入市流通时钱币的边缘和穿孔内仍残留因铸币工匠未挫模干净留下的毛刺和遍布沙眼,光绪时期一枚当十钱尺寸较小的官铸铜钱直径在2.7cm重量仅7g左右。在光绪时期朝廷官员发现国外的机制铜元、银元生产效率高,比传统手工铸币成本更低,一枚当十铜元仅需耗铜料6-7g,并且制作精美百姓也乐于接受,于是全国各钱局纷纷引进机器和模具大量鼓铸机制铜元。到了宣统时期铸行过重仅2.5g的宣统通宝小平钱,但机制铜元已成为货币的主流,而风雨飘摇的大清王朝也在公元1911年,宣告灭亡。
                             清代咸丰至宣统年间户部宝泉局铸行当十大钱抽样数据对比
年代 币值 直径(mm) 厚度(mm) 重量(g)
咸丰 早期当十大样 39.0 3.0 21.6
中晚期当十 31.0 2.0 10.1
同治 当十 28.2 2.0 8.1
光绪 当十 27.9 1.7 7.3
机制铜元当十 28.5 1.5 7.3
宣统 机制铜元当十 29.5 1.5 8.0
 
五、结语
回顾整个清代的货币史,。可以说大钱的出现便标志着大清王朝走向衰落。今天,我们观赏着这一枚枚大钱隽秀的钱文,醇厚的包浆,厚实的手感成为世人所珍视的艺术品,但其背后却见证着一个王朝由盛及衰的无奈与悲哀。
 
(责任编辑:三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