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冉冉升起的三明文博

2018-07-17 15:28 | 三博 |
冉冉升起的三明文博
——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畅想
                      刘晓迎
 
当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遍及祖国大江南北时,三明市博物馆还未成立,全市的文物家底十分薄弱。三明市博物馆于1986年成立,当时无馆舍,与市文物保护单位正顺庙合署办公,至于文物藏品更是稀少,人员也不多,陈列展厅也无,几年间举办的展览了了可数。全市各县的博物馆、纪念馆情况也差不多,宁化、建宁纪念馆情况还好点,将乐、沙县的纪念馆条件差一点,可以说文博事业刚刚起步。
当然,虽然说三明市的历史不长,但三明境内的历史却久远,也可以这么认为,三明境域内的文物资源还是较丰富的,关起门来说,福建是文物小省,三明更是文物小市,但文物品种还算较多,十八万年的古遗址、 晋以来的古墓葬、还有唐宋以来的古窑址,及众多的摩崖石刻、红色革命遗址、名人旧居古建筑等,不敢说遍布各地,却可以娓娓道来,让人惊诧不已:全市共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4729处,列入县(市、区)级以上的文物保护单位509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26个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6处101分点,县(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423处。国有馆藏文物25151件/套,共32746件。其中一级11件/套,二级168件/套,三级8667件/套,一般5734件/套,未定级10571件/套。登记在册的涉台文物125处,其中列入文物保护单位68处。全市列入文物保护范围的革命旧址、遗址和遗迹200余处,馆藏革命文物3000余件,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24件、三级文物1606件。此外,还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7个,省级14个,市级98个;有34个村和51个村分别入选国家级、省级传统村落名录。万寿岩遗址入选第三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溪南山遗址入选社科院“2017年中国六大考古新发现”,永安抗战旧址群入选第二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遗址目录。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目前,全市已开展的非遗普查,共收集非遗线索18931 条,共17大类150多个种类5632项,其中民间文学(包括传说、歌谣、故事、神话、史诗等)1217项;民间音乐(包括歌曲、器乐曲、山歌、锁呐等)331项;民间舞蹈(包括岁时节令舞蹈、祭祀舞蹈、祭祖舞蹈、生活习俗舞蹈、人生礼仪舞蹈等)86项;戏曲(包括小戏、傀儡戏、曲牌板腔综合体戏曲、地方戏曲等)116项;曲艺(包括谐谑快板、唱曲、说书、南腔北调等)49项;民间杂耍(包括杂技、滑稽、魔术、马戏等)20项;民间美术(包括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287项;民间手工技艺(包括烧造、编织扎制、产品加工、工具和机械制作、酿酒、印刷、剪纸等)694项;生产商贸习俗(包括林业、农业、渔业生产习俗、商贸习俗、畜牧业生产习俗等)94项;消费习俗(包括饮食、居住、交通、消费、服饰、小吃等习俗)251项;人生礼仪(包括满月、周岁、婚礼、寿诞、命名、乔迁、庙会等)578项;岁时节令(包括传统节日习俗、节气与习俗等)491项;民间信仰(包括祖先、原始、精灵、宗教、道士、巫术、土地菩萨等)641项;民间知识(包括物候、灾害、建筑知识、测量知识、传统医药等)146项;游艺、体育与竞技(包括传统体育、民间游戏、杂耍、杂技等)96项;传统医药(包括诊法和疗法、药物、方剂、养生、推拿、民间蛇药等)422项;其他诸如村规乡约、族谱、香会、传统行会等113项。民间文物尚未统计在内。
    论历史之久远的考古发掘重大发现,首推万寿岩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其重大发现位居2000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首,18.5万年文化堆积层的发掘及鉴定,开启了福建旧石器时代考古新篇章,也是目前华东地区发现最早的洞穴类型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距今约3万年面积达120平方米人工石铺地面遗迹,为全国首次发现,世界罕见。
    三十余年来,三明各地先后进行了一批重要遗址、墓葬的发现与发掘,出土了许多历史、科学、艺术价值较高的遗物和遗迹,让人耳目一新。化石点如1956年首次发现的有明确地点的大宗第四纪18种哺乳动物化石永安寨岩山;1982年宁化老虎洞,出土了24种哺乳动物化石标本,并于2008年从中整理8颗人类牙齿化石;1988年清流县沙芜乡洞口村狐狸洞,采集了一枚晚期智人臼齿化石和17种哺乳动物化石;1988年明溪县剪刀乾,出土了45种哺乳动物化石,等等。
    上述是三明旧石器遗址的大概情况,三明的新石器又是什么状况呢?有,不多,却很重要。2006年在永安市贡川镇石马村的胡坡岌发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和陶窑遗址,其中的单体地穴式陶窑的火膛、火道、箅口、窑室、投柴口等,都保存得十分完好,省内是首次发现,填补了省内新石器时代陶窑考古的空白。然而,说到新石器遗址,大家可能都知道闽侯的昙石山遗址名声在外,现在介绍的明溪南山洞穴遗址一点都不逊色,它也是我省新石器考古最具代表性的遗址之一,1988年至今,考古发掘取得重大突破,磨光黑陶、炭化稻谷、穴居人骨、水窖,尤其是罕见的南山陶艺大量出现,该处遗址极有可能被命名为“南山文化”。更值得一说的是,经专家对比,“穴居人”头骨与台湾澎湖发现的亮岛人很相似,而“亮岛人”被世界考古界确定为南岛语族的祖先,若提取对比DNA的序列,将有利于进一步的研究与确定,无疑该遗址的发现填补了省内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缺环,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和意义。
    此外,新石器时代之后,进入青铜时期、三国两晋、隋唐时期,这一阶段,遗址发掘较少,重要的发现主要是墓葬方面,如1993年在将乐永吉村发掘的5座东晋墓葬后,又在同一地点采集了“宁康”、“元嘉”等东晋、南朝年号的纪年砖,由此确定该处是东晋至南朝时期的墓葬群。此后,将乐不断发现晋朝、南朝纪年墓,如水南“永明四年”(486年)纪年墓、南口乡温坊的南朝墓、万安镇大布上村的西晋“永嘉六年”(313年)墓、古镛龟山新村的晋墓等,默默诉说着将乐建县之悠久,是北民南迁进入闽地最早开发的古县之一,历史上的“李寄斩蛇”家喻户晓,“程门立雪”的震撼莫不让人心生敬意,将乐的地灵人杰八闽为先。
    历史进入宋元时期,三明境内经济生产、商贸往来、文化教育、民居建筑等领域全面进入繁荣高峰时期,其中,三明的陶瓷业更是迎来了黄金时代,一时窑厂遍地,当今许多令人赞赏不已的陶瓷精品就是从这些窑厂中生产的。三元中村回窑,83米长的青白瓷龙窑省内最长;将乐古镛玉华村擂茶器皿窑址群,其中48米长的横窠岽一号窑,以生产陶器茶具系列为主,兼烧一些日用的酱釉瓷器,属全国首次发现,填补了我国古代窑业产品的一项空白。此外,建宁的澜溪窑、尤溪的半山窑、宁化的泉上窑、泰宁的新桥东(西)窑、将乐南口的上下窑、将乐的万全窑、大田的建设窑、梅列的小蕉窑等,犹如群星闪烁、炫目荡神,留下了三明历史上最炫的陶瓷精品。
    有着“中国南方的地下敦煌”之称的宋元时期壁画墓,是三明的家底之一,也是省内相对集中的地方,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了三明地域当时的繁盛,专家戏称为“福建之最、南方少有”的壁画墓主要集中于尤溪、将乐和三元,数量最多的是尤溪县,分布于城关、西城、梅仙、新阳等地。如此之多的壁画墓,为今人展示出了当时社会生活场景、丧葬习俗、审美观念及民间的绘画艺术。
古钱币窑藏的不断发现,也为三明人带来了不少的惊喜,如建宁黄埠乡封头村发现的窑穴,内藏古钱币达五吨六七十万枚之多;近年泰宁、清流等地也相继发现古钱币,这些都为研究福建地区宋元之际政治、军事、经济及货币铸造、流通等提供了实物资料。
三明历史上有多少座龙窑,生产出多少陶瓷产品,其中又有多少精品留下?相信陶瓷爱好者一定兴趣浓浓。据目前所知,全市古窑址近30多处,龙窑20多条,鸡笼窑10余座;在有些的遗址中,旧时的作坊、淘洗坑等遗迹还能分辩,经过仔细清理,有的十分的壮观完整,让人惊喜不已。那么,三明地域那处地方有着第一陶窑的荣幸呢?
由2013年底在明溪南山遗址中发现的大量磨光陶片,我们可以大胆推测,距今4500-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南山一带就有了属于三明古人类的陶窑,否则,哪来大量的省内罕见的磨光黑陶呢?当这些跨越了五千年时光的黑陶色泽仍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时,可以清楚地发现,它上面的釉色是怎样的圆润柔和,其工艺水平绝不比现代陶艺差多少,这就证明了三明新石器时期制陶业的发达。
之后,让我们为三明的陶瓷考古进行一番梳理吧。现宁化城郊的“江背遗址”处,曾采集到不少的陶器碎片,这些碎片上的纹饰还是丰富多样的,有蓝纹、细绳纹,还有重菱纹和刻划纹等,据专家判定,此处陶窑年代约在东周至汉代之间。随着时光的更替,历史进入唐代,我们在将乐和宁化发现了唐代窑址,采集到酱青釉带盖多嘴壶、青釉瓷壶、大海碗等。宋元之后,将乐出现南口上下窑,规模甚大,面积近10万平方米,创烧年代据专家推测在北宋早期至南宋末,而后则是该窑的鼎盛时期,其产品有各式执壶、茶盏、刻印花碗、盘、瓶、碟等。在三元中村发现的回窑遗址,创烧年代约为北宋中期,由宋至明跨越三朝。在草寮后山窑址中,一条龙窑基址长达84米,该遗址不仅有较为完好的构筑遗迹如窑基、作坊、淘洗等,还有罕见的窑神祭祀神台神龛。其产品有刻花、印花文字器如碗、壶、盘、罐等,一件宋代瓜棱执壶器现由市博物馆收藏。
此外,将乐万全窑、尤溪半山窑、泰宁新桥东西窑、建宁澜溪窑,大都经历了宋时的发展、鼎盛及元明的旺盛、收尾阶段,其产品大都以生活用具居多,并辅以其它产品。釉色有中村回窑的青釉、青白釉,将乐南口的青白釉(青白中带有乳浊感),将乐万全的青釉,尤溪半山窑的青黄釉、酱釉,泰宁新桥东西窑的青白(豆青)、酱釉,建宁澜溪窑的青白(泛绿)、酱釉、黑酱等。
明清时期,随着景德镇、德化窑的崛起,三明窑处于收尾阶段,如永安陇岭青花瓷窑、大田尤溪青花(白瓷)窑,时间不长,产品较少,最后停烧。
从制作手法及装饰艺术来看,三明窑经历了唐时素面的洗礼后,宋代进入极高境界,由装饰手法名目就可窥其一斑:花口、出筋、出戟、瓜菱、镂、雕、刻划、贴、堆、印、塑、模、彩绘等。
 上述陶瓷的出土,为我们带来异彩纷呈精品的同时,也让我们对三明窑址出土的精品有了大概的了解,尤其是瓷器方面,宋元时期精品较多,如三元中村回窑、将乐窑、建宁澜溪窑等。1974年,在三明市莘口镇发现一座北宋古墓,出土了大批的瓷器、铁器等随葬品,其中一件青白釉瓜棱双纽执壶(中村窑)十分引人注目,此执壶高22.4厘米,口径11.2厘米、腹围52厘米、足径9.6厘米,重1.2千克。其造型端庄稳重,制作精巧。壶口为喇叭花形,恰似一朵绽放的喇叭花,轻盈的颈部与体态饱满六瓣瓜棱圆鼓腹浑然一体,长管圆流从壶身向上翘起,途中向外弯曲成弧线,同时顶端微细,显得自然飘洒,壶身另一面的把手似丝带悬空滑落于肩上,一对团菊纹纽的点缀,犹具“画龙点晴”之功效,矮小的圈足并不笨拙,它有力地支撑着壶身,使器物更显端庄、沉稳。整体看来,它完全符合宋代的陶瓷造型“求正不求奇”的特点,讲求线条婉转、流畅,比例准确、适度黄金分割,构造对称、均衡,同时又以简约见长,没有多余旁枝,展现出质朴无华、含蓄自然的审美韵味。二是光洁莹润之釉色,釉质特点一,釉层轻薄,莹润似玉,透光见影,由于青白釉釉质含铁量低,釉色白中泛青,釉面光亮,确有玉质之美感。其二,此器物在1300℃高温下烧制时,釉流动性大,遇有凹凸处便聚积较厚,这使得整器釉面厚薄不一,薄处显白,厚处略深,总体效果浓淡相间,若隐若现,肌里效果明显,宛若一幅山水画,有中国写意画之意境。其三,它还具有北宋早期的釉色特点——多带微黄。宋代蒋祈《陶记》中记载:“……两淮所宜,大率皆江、广、闽、浙澄泽之余。土人货之者,谓之‘黄掉’……”蒋祈所说的“黄掉”,就是青白瓷中所烧造的炒米黄色,微微地带点暖暖的米黄色调,使之不像其他的青白瓷那样一味的冷,而是更加让人感到温柔和亲切。三是得体含蓄之修饰。该执壶采用的是刻、划、印配合使用的修饰技法,肩部刻划一条凹弦纹,腹部划出纵向的成组凸弦纹,肩牌的菊花纹亦为模制成型的印花装饰,纹饰细腻清晰,布局严谨,简练生动,含蓄而又富有美感。它的修饰形式如《宋代陶瓷纹饰精绘录》中提到的,“宋代的装饰绝大部分来源于生活,如一片荷叶、一朵莲花、瓜、果、鱼、虫,都是艺人们创作的素材……”此执壶的壶口为喇叭花形,双耳呈团菊花纹形,壶身作瓜棱状,这些都是生活中花、果形象的再现,但又不是完全照搬,照葫芦画瓢,而是对其进行艺术加工,使其神似,这与中国画“笔不到而意到”有异曲同工之妙,形成了质朴、明快、生活气息浓郁的装饰风格,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同时,它还承载着文化精神意蕴,在制作时对事物不是简单地为表现而表现,而是溶入了企望得到美好生活的良好祝望,赋予了一定的文化内涵,也就是说,除具有意象外还富于情感,如喇叭花面向太阳,象征着事业蒸蒸日上,菊花在古神话传说中又被赋予了吉祥、长寿的含义,瓜棱纹象征着美满生活如瓜迭连绵一般,长长久久,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精神文化内涵。四是历史背景资料。如此精美的宋青白釉执壶究竟出自何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各位专家,直至1993年,福建省博物院会同三明市文管会,对三明市中村回瑶窑址进行抢救性发掘时,才解开了迷团。该执壶就非常具有代表性。它不仅实用而且美观,在追求装饰美的同时,完全溶入使用的需要,反映了当时制瓷工匠的高超娴熟的技术,是一件能够代表三明当地制瓷工艺的上乘之作。
再如,市博还收藏有一件当地墓葬出土的南朝青釉堆塑莲瓣纹博山炉,高20.9厘米,由炉盖、炉身二部份组成。盖顶雕塑一双面人头,有眼、鼻、嘴、耳,头顶莲花,头下堆塑双层莲瓣,莲瓣下作焰突、火星状,形式升腾的火焰,并在盖沿贴有四朵莲花。炉盘如托盘,敞口,直腹,平底,底部镂一圆孔。盘中连一小盘,小盘上托一圆形小杯。施青釉,底部露胎,阴刻草书“行练三端”四字。
博山炉,它是古代焚香用的薰炉,盛行于两汉至六朝时期。博山是传说中的海上仙山,相传汉武帝嗜好香薰,信奉道教,他吩咐匠人按照博山的景象制作一款造型别致的香薰——博山炉。此炉构思巧妙,炉盖高而尖,上面镂雕峰峦、云气、火焰,象征“仙山”的意境,其出烟孔是利用云气的层层交叠,多开在曲折隐蔽之处,平视时不见其孔隙,而炉下托盘则象征着仙山周围的海水。当炉腹内焚香时,袅袅香烟从镂空的山形中散出,缭绕于炉体四周,下承盘内水气蒸腾,宛如云雾盘绕海上的仙山,呈现极为生动的山海之象。此件博山炉造型规整,制作精美,技法娴熟。它与1975年闽侯南屿公社高岐大队官山出土的博山炉在造型、装饰、釉色都极为相似。考古发掘资料表明,闽候南屿出土的博山炉其器型、装饰技法、釉色、胎质与福州怀安窑南朝窑址中发现的青瓷标本完全相同,为怀安窑产品。此类器型不见于江西、浙江,是福建地区独有的,故三明市博物馆的这件南朝博山炉也应为福建本地生产的越窑系产品。
说起博山炉,就要谈谈中国传统薰香文化。大约魏晋以后,文人的生活中开始有了“香”这样一位雅士相伴,有一种“博山虽冷香尤存”的内涵,读书以香为友,独处以香为伴;衣需香熏,被需香暖。特别南方的气候,阴冷湿热,易于霉变、蚊虫肆掠的自然环境,更采用香薰去湿除秽,净化室内空气,若有贵宾来访,必然要薰香,以示尊重。福建当地深受影响,香薰盛行,迄今为止,福建省共发现超过300座南朝时期墓葬,出土数十件青瓷博山炉,分布在除闽西(龙岩)以外的全省各地,可以说博山炉是薰香文化的产物。博山炉还包含着浓郁的宗教色彩,道、佛文化相互融合。焚香习惯沿于道教,古人认为,炉冒烟雾是人与神灵沟通,可以呼唤神灵的到来,人通过向神灵祷告祈福,获取帮助和慰藉。莲花在佛教中是法的象征,寓意佛的圣洁。这件南朝莲瓣纹博山炉,炉顶人物头戴一朵盛开的莲花,手持莲花端坐于的莲花中,盖的边沿对称堆贴有四朵莲花,也正是佛文化的体现。这看似简单博山炉,隐含了青瓷香薰的中国传统文化,融入了当时社会流行的道家思想、佛教观念。它不仅用来驱逐蚊蝇或去除生活环境中的浊气,而且还成为宗教上的器物,用于供佛求神、祭祀祖先之用,是实用与信仰的结合,具有一定的时代特征。
    总的说,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三明文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三明市博物馆,1986年成立起,到2004年,由原先的建筑面积1000多平方米就增加到4000多平方米,再到2012年新馆建成开放,馆舍面积更是增加到14000平方米;展厅面积也由原先的2000多平方米增加至近10000平方米;馆藏文物从无到有,目前已有馆藏文物3000多件,固定陈列展厅6个,临时展厅2个,还拥有多媒体室、VR厅、文物修复室等,库房面积更是达到2000平方米。近年来,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点,三明博物馆推出自己的服务特色品牌,即“四个一”活动(每月举办一场临时展览、一次巡回展览、一场讲座及一次文物咨询活动),并且在“让文物活起来”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推出的《三明客家祖地民俗文物精品展》已到东北三省、内蒙古自治区、江苏省和广西省等地交流展出,同时,上述地区的文物展览也进入三明展出,让三明的观众不出门也能欣赏到各地精彩的文物,其变化真是大呀!
(责任编辑: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