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试论三明廊桥申遗的可行性

2019-03-04 16:06 | 刘晓迎 |
2007年9月21日,在福建寿宁县开幕的第二届中国廊桥国际学术研讨会上,闽浙11个县市签署了《中国廊桥申遗寿宁宣言》,表示将推动中国木拱廊桥的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2017年12月5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2届常会在韩国济州岛国际会议中心正式召开,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定期履约报告顺利通过审议。这标志着中国木拱廊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目标越来越近了。
三明有许多桥,第一次全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全市共有桥梁329座,其中,廊桥就有115座。此次闽浙两省联合申报的22座廊桥是从闽浙100处木拱廊桥中遴选出来的,分别从两省的四市七县中选出的 (浙江省:泰顺、景宁和庆元县;福建省:寿宁、周宁、屏南和政和县)。三明这么多的古廊桥,有没有可能达到入选的申报资格,加入申报行列中呢?
本文试从三明廊桥基本概况、典型古桥、申报可行性等方面分析如下:
 
一、基本概况
    
三明地处闽中部连接西北隅,东依福州市,西毗江西省赣州市、抚州市,南邻泉州市,北傍南平市,西南接龙岩市,全境总面积22965平方千米。境内,以中低山及丘陵为主,北西部为武夷山脉,中部为玳瑁山脉,东南角依傍戴云山脉。峰峦耸峙,低丘起伏,溪流密布,河谷与盆地错落其间。境内溪河众多,河网密度大于0.13公里/平方公里。河流长度大于10公里的有90多条,多数属闽江水系,少数属汀江、九龙江和江西省琴江水系。
主要河流沙溪(沙县、梅列)、金溪(建宁、泰宁、将乐)、尤溪(大田、尤溪)三大流域中,沙溪支流包括有沙溪(113公里)、泉湖溪(56.8公里)、中沙溪(22.8公里)、西溪(42.5公里,注入九龙溪)、嵩溪溪(34公里)、罗口溪(48公里)、文昌溪(16公里)、罗坊溪(20.5公里)、拔溪(14.9公里)、小苔溪(28.8公里)、文川溪(68公里)、南溪(31.4公里)、后溪(16.2公里)、益溪(28.5公里)、胡贡溪(由明溪胡坊经大湖新洋、新冲,至贡川会清桥注入沙溪,26.8公里)、溪源溪(34公里)、黄沙溪(82.5公里)薯沙溪(23公里)、台溪(23公里)、东牙溪(24.7公里)、碧溪(23公里)、洋溪(10公里)、垄东溪(10公里)、洛溪(41.7公里)、洛阳溪(22公里)、沙县东溪(60公里)、鸬鹚溪(10公里)、玉溪(10公里)、高溪(12公里)、杨溪(15公里)、渔溪(人10公里)、筼筜溪(20公里)、澄江楼溪(30公里)、洽湖溪(15公里)。
金溪(245公里,流域面积约6920平方公里)包括支流有里沙溪(34.6公里)、桂阳溪(20公里)、伊家溪(10公里)、富田溪(34公里)、开山溪(21.8公里)、黄坊溪(35.5公里,流域面积187.8平方公里)、楚溪(66.4公里)、杉溪(24.8公里)、大渠溪(46公里)、仁寿溪(18公里)、大布溪(33.5公里)、开善溪(17公里)、盖洋溪(63.1公里)、常溪(27公里)、将溪(33公里)、漠口溪(12公里)、龙池溪(30公里)、安福口溪(50公里)、赖地溪(15公里)、常口溪(10公里)、漠村溪(25公里)、池湖溪(40公里)。
尤溪(171公里,流域面积5436平方公里)支流上游有二:一是均溪(49公里),由大田屏山溪、武陵溪、小湖溪于石牌汇合后向北流经大田城关、京口、嵩才、尤溪街面、下尾村;二是文江溪,发源于永安青水南部,流经槐南,大田文江、德州、沧州至有车溪下尾村汇合后始称尤溪。,其余支流:和平溪(27公里)、铭溪(17.5公里)、广平溪(12.5公里)、朱坂溪(46公里)、新桥溪(15公里)、清溪(38公里)、青印溪(55公里)、吉木溪(16公里)、华兰溪(32公里)、际后溪(14公里)古迹口溪(11公里)、京口溪(18公里)。
此外,还有洋中溪 (32公里,支流有桂峰溪、洪坑溪、山重溪、西碧溪、自漈溪)、高洲溪(24公里)、大樟溪(24公里,入永泰县)。属于韩江水系的河流有:下坪溪(15公里,治平入汀江)、叶公岭溪(治平出境);属于九龙江水系的河流有:冷水溪(小陶入漳平,15.5公里)、桃源溪(入漳平,41.5公里)、上京溪(入漳平新桥溪)、梅溪(上京入漳平新桥);属于赣江水系的河流有:横江(宁化泗溪,经桥下水库入琴江,20公里)、米子迳溪(淮土塘家山入横江)。
河流受地形起伏影响有以下特点:一是流程短,切割较深,比降大,河床裂点多;二是水流湍急,多峡谷险滩;三是含沙量少,河流自然落差多在万分之五以上,河流中、上游多险滩急流。
有河流,必须有交通。故境内有桥的历史相当早,可追溯到商代,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境内发现的5处商代古桥遗址都沙县境内;此外有4处青铜时期古桥遗址(建宁、宁化)、5座宋代古桥(明溪、三元石拱桥、泰宁、尤溪、永安庵桥)、1座元代古桥(泰宁新桥茜源水口桥)、30座明代古桥、250座清代古桥、16座民国桥梁、2座近代桥梁,还有7座不详。
全市有115座廊桥,其分布范围为泰宁16座、大田16座、将乐15座、清流13座、明溪12座、宁化11座、永安11座、尤溪9座、沙县8座、建宁3座、三元1座。按梁架材质又可分为二种,一是木伸臂平梁廊桥全市共29座:永安7座、将乐5座、大田4座、清流3座、尤溪2座、沙县2座、建宁2座、宁化2座、泰宁1座、明溪1座;二是石拱廊桥(包括堤坝类)共86座:泰宁15座、大田12座、明溪11座、将乐10座、宁化10座、清流9座、尤溪7座、沙县6座、永安4座、建宁1座、三元1座。
桥在中国,先秦时已有了称呼:“梁”。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称:“梁,水桥也。从木水,刃声。”、“桥,水梁也。从木,乔声。”由此可知,在古代“桥”与“梁”是异名而同义的两个单词。至今我们还通称“桥梁”,而“梁”的称呼现已少用了。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道出了桥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解决跨水或越谷的交通,让行人或运输工具畅通无阻,人们可以安居生活,因此说,桥梁的出现是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早在西周、春秋时期,最原始的桥梁已经出现,称之为“独木桥”或“碇步”,也称碇埠,又名磴步、踏步、汀步,俗称马齿桥,学术界则称之为“堤式梁桥”,是古代桥梁的雏形。此后,出现了梁桥、浮桥、拱桥、索桥(东汉时期)。唐宋及五代时期,桥梁发展至鼎盛时期,出现一系列的名桥,如赵州桥(隋代)、虹桥(北宋叠梁式木拱桥)、泉州万安桥、潮州湘子桥(多跨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等。元明清时期,桥梁发展进入饱和时期,浮桥、梁桥、拱桥和索桥是其主要类型,其中,发明于宋代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飞桥)迅猛发展,成为古桥中最富生命力的一种桥型,并因简便短构长跨、预制装配、强度好等性能,为世界桥梁史上的独创。
西晋以来,三明境内也出现桥的影子。
 
二、特色廊桥
   
中国自古被称之为“桥的国度”,是桥文化的故乡。景与桥可作诗成词,情融桥能入画作曲。人们爱桥颂桥,寄情于桥,既有“晴虹桥影出,秋雁橹声来”的诗意咏叹,“长洲茂苑草萧萧,暮烟秋雨过枫桥”的枫桥夜泊,也有《清明上河图》中妙笔临摹的虹桥、京剧《长坂坡》、《断桥》里演出的“桥戏”。折柳送别的西安灞桥、红军强渡的泸定桥、神话传说构建的七夕鹊桥……过桥人记住了桥,也将更多故事镌刻于水木之上、更多美好愿景赋予跨水行空。
      千百年来,人们遇水架桥,将桥作为路的延伸,接连两岸、联通外界。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精湛的桥梁工艺。其中,“廊桥”就是人们实践和智慧的结晶,在各种造型的廊桥中,以木拱廊桥造型最为别致,是中国传统木构桥梁中技术含量最高的品类,也是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品类。
廊桥无疑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千百年走来,也是历史变迁的缩影,更是优秀传统文化的珍宝。它以独特的桥梁结构形式解决了大尺度无柱跨越的问题,为人们带来了出行便利和运输的方便,成为中国尤其是山地人居木结构桥梁中最具创造性和技术性的桥梁形式,应当说彰显着中国历史上木拱桥营造技术先进和精湛的同时,又向世人展示着宏大精神内涵和丰富的乡土文化,是中国南方山地人居文化的典型范例。
大家知道,木拱廊桥结构特征之所以独特,主要表现在下部拱结构桥体上,它是由短小木构件榫卯搭接形成两种结构体系,并通过上下交叠编织组成大跨度、无柱拱结构,主要包括主拱圈和拱上结构两部分。主拱圈是由单个短小杆件相贯形成的三节苗、五节苗(三节苗、四节苗)两套拱肋系统相互穿插、互相承托,并通过横向牛头、剪刀撑联结成近似板肋拱的特殊拱结构,它是桥体的主承重构件,也是整个桥体结构价值的核心;拱上结构是辅助体系,起传递荷载和加强主拱圈的作用:这两部分结合形成的桥体结构在整体上近似现代空腹式拱桥,具有一定的结构安全性和科学性。
在全国第一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中,我们发现三明境内的木拱廊桥基本上没有了拱下结构桥体,即主拱圈部份没有了,只剩下拱上部份,由此来说,“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
申遗项目我们不一定有资格介入。
鉴于历史上三明境内廊桥的经常毁坏和多次重修,及近代以来其它造桥材料的更替,我们不知道历史上原先的廊桥有没有主拱圈,毕竟三明与闽东、浙南并不太远,这些问题只好留待以后论证了。
尽管加入申遗的条件暂不成熟,三明廊桥仍然焕发着属于自身的魅力和不朽经典:
1、建宁均口镇芰坑村跳鱼廊屋桥。又名长寿桥,建于清代,为单孔木梁伸臂廊屋桥,横跨于台田溪上,为东南—西北走向,桥长27米,桥宽4.8米,桥高5.2米。石墩由花岗岩条石石砌而成,墩上以原木纵横相间铺架8层,纵向原木一端嵌入石内,两墩之间架11米长的原木8根为梁,梁上铺木板,再铺鹅卵石、黄土筑成桥面。桥屋共14间,计36柱,为穿斗式木构架,双坡顶,檐下制挡雨板。桥中西南面设观音堂,桥面两侧置美人靠供路人休息。现存廊屋为2002年重修。
2、建宁黄埠乡黄埠村程家廊桥。为石墩木伸臂梁廊桥,东西走向,跨于都溪支流的友兰溪上,桥长50米,宽4.6米,四墩三孔。花岗岩石砌桥墩,桥墩上以原木纵横叠架八层,再架两层木梁,横跨于桥墩间。桥地面为鹅卵石铺设,桥屋为悬山顶,面阔22间,进深6柱,抬梁式构架。桥南、北两侧设置挡雨板,挡雨板内设有朝天栏杆,供路人小憩。桥屋北侧中心设有神龛,供奉北极玄天真武祖师。
3、沙县高砂镇端溪永镇桥,建于清乾隆38年(1773年)。木伸臂单孔平梁廊桥,桥身东西走向,桥面长19.3米,宽4.9米,净跨8.8米,距水面4.1米。廊屋面阔七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式结构,单檐歇山顶。随脊檩下皮墨书“大清乾隆叁拾捌年岁次鼎建”字样。两侧设栏杆和座椅,四周屋檐下设雨披。
4、沙县郑湖杜坑湖山桥,据桥内碑刻记载,湖山桥建于清道光乙酉五年(1825),历代均有维修。木伸臂单孔平梁廊桥,桥身东西走向,桥面长19.3米,宽5.30米,净跨9.2米,距水面4.2米。廊屋面阔七间,进深六柱,抬梁穿斗式结构,悬山顶。桥内立有清道光乙酉五年(1825)建造石碑一方。
5、大田华兴乡杞溪村通驷桥,始建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1980年改为石拱桥,桥亭保持原貌。桥身东北—西南走向,河水由北向南流过;纵联法砌置和起劵的单孔石拱桥,桥面上建有木构廊屋,面阔九间24米,进深四柱6米,高7米,抬梁穿斗混合式木结构、重檐歇山顶;明间正中设神龛,祀观音菩萨。顶上设藻井,配以斗拱叠涩出挑。1983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6、大田均溪镇周田村双龙桥,始建于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桥身为南北走向,河流由西向东流过,木构伸臂平梁桥,东西宽4.3米,南北长22米,拱净跨14米,木构廊屋面阔九间,进深四柱,抬梁穿斗混合木结构、悬山顶。桥南北两头用大杉木作桥梁,桥面两旁设有栏杆,内有长条板凳供人休息。
7、大田济阳乡济中紫云桥,始建明代,清代有修缮,为单孔石砌拱桥,桥身为东北—西南走向,河水由东南向西北流过即拐向西北,桥面为鹅卵石、毛石、花岗岩石砌至,花岗岩、砂岩条石起劵,桥身长16.5米,宽3米,孔高9米,木构桥亭面阔五间,进深四柱,穿斗式木结构、歇山顶,两侧有挡板。
8、泰宁下渠乡仕坑仁寿桥,始建于元延祐元年(1314),明弘治元年(1488年)、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桥为平梁伸臂式木构廊桥,一墩两孔,南北走向,坐西朝东,由桥墩、桥拱、桥屋、桥龛等组成,桥长26.55米,宽4.63米,拱券矢高3.8米,建筑面积122.9平方米。桥墩用大块的赤色砂岩叠砌制成船形,分水尖面向来水。桥墩之间用杉木叠成“井”字。桥屋为重檐歇山式屋顶,面阔八间,进深四柱,抬梁式木构架。桥南北两端八字开,建有牌楼,檐下出二跳斗栱承托屋架。桥东西两侧设美人靠和雨披,桥西侧中间设神龛,供奉观音、杨公等神像。
9、将乐万全乡良地平梁桥,为单孔木伸臂梁廊屋桥。桥身西南至东北走向,面阔11间宽22.4米,进深4柱抬梁深3.84米,占地约97平方米。桥面距水面高约5米,桥屋高4.27米,明间和左右第一次间两面坡顶升高,其它次间和尽间为歇山顶。桥内面朝来水方向,中部六间分别设有6个神位,分别供奉如来、真武帝、妈祖、许真人、萧公尊王、本坊土地福德神等。桥头左侧相连建有集灵宫一座,宫面阔三间,进深五柱抬梁减中柱,宫右建有副殿;宫前方左侧还建有民主公王庙等。
10、将乐余坊乡下张源花桥,桥身东北至西南走向。由廊屋、石拱桥二部分组成。廊屋面阔十间、宽28.5米,进深四柱、深3.5米。穿斗式结构,歇山顶。石拱桥净跨11米,高5.3米,用凿面毛石纵联法垒砌。
11、明溪枫溪乡大雅村下村介布廊屋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清乾隆时期重修。木伸臂廊桥,东西走向,长18米,宽4米,桥屋八开间,用柱40根,抬梁式木构架,悬山顶。桥用当地优质的木头直铺架于两旁的护坡之上,在梁架上横铺圆木上铺黄土成桥面 ,在桥南面中间设神龛。
12、宁化曹坊乡滑石风雨桥 ,又名温坊桥,宜生桥,神仙桥。始建于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历经多次修缮。桥往来东北—西南跨于曹坊大溪之上,为二墩三孔木伸臂廊桥,桥通长约80米,宽4.6米。桥墩用筏形础,凿面条石错缝垒砌,中墩上迎水方向用鹰嘴石镇桥;两端金刚墙用条块石垒砌。桥面上为木构长廊,面阔二十一间,桥面用木板承托沙土,卵石摆砌图形,两边桥头设牌楼,单檐歇山顶,桥中间部位设有神龛,两旁建有扶栏和坐板。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3、宁化水茜村水茜廊桥,又称 “藩维桥”、“赤卫桥”,始建于清光绪壬寅年〔1902〕。木石结构,六墩五孔廊屋桥,由引桥、六墩、五拱、金刚墙、廊屋等组成,横跨于水茜溪之上,往来于水茜村新、老街之间。1984年遭洪峰冲击,桥墩破裂,1986年维修加固桥墩。2002年维修,桥面两侧栏杆及屋面均改用钢筋水泥建造,改变了廊桥的原貌。
14、宁化安远乡厚溪村杰家湾廊桥,始建于清代,1965年重修,伸臂式加柱支撑的木构平梁廊桥。悬山顶,东西走向,通面阔24.5米,通进深7.9米。面阔五间,进深四柱,两侧有穿柱栏杆作座椅,檐下均有风雨挡板,地面以木板铺设。石孔采用凿面条石镶边,纵联法砌置并起券,金刚墙处用乱毛石垒砌。西面建有屋桥管理房。
15、宁化石壁镇溪背村乌石下廊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宣统二年重修,解放后亦有三次修缮。东西走向,由引桥、金刚墙、桥墩、廊屋、神龛、栏凳等组成,二墩三孔。全桥长38.4米,宽3.67米。中间两墩迎水面做分水尖。桥面用长木架墩,上铺两层横木,其上方再铺方木,架柱叠梁起廊屋。廊屋中部设神龛,供奉太保神位,桥两边有穿柱栏杆做座椅,外为靠栏,檐下两面均有遮风板。201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6、宁化石碧村维藩桥与德润亭,始建于清乾隆九年〔1744年〕。路亭与廊桥结合式建筑。德润亭平面呈长方形,东南至西北走向,总宽25米,深7米。亭内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两面坡,卵石铺地面,于西南与东北两面各开券顶拱门,西南与维藩桥相连,东墙设神龛,供奉赵公元帅、土地公和土地婆。维藩桥紧邻德润亭,单孔石拱廊屋桥,西南至东北走向,全长12米,宽5米。桥上起廊屋,面阔三间,进深四柱,硬山两面坡顶,桥面用较细的卵石平铺。2001年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17、清流余朋乡芹溪村攀龙桥,又名攀龙寨桥,桥身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通长26米,通宽9.1 米,为单孔伸臂木梁廊屋桥;通面阔七间,进深六柱,为抬梁穿斗混合结构,悬山顶。引桥部分利用基岩作础,并用短杉木纵横叠涩四挑、上承长木作平梁,梁上起架廊屋;当心间去水面设神龛,木构桥面,桥四面设遮风板。
18、尤溪台溪乡台溪村观音廊桥,清代古建筑,单孔木伸臂梁廊屋桥。廊桥东西走向,面阔9开间,进深4柱,穿斗式木构架,悬山顶,全长约30米,宽4米,孔跨约15米。在河岸两引桥部分用较大的乱石垒砌,其上用老杉木叠涩出挑7层,再用12根优质杉木直铺,再用杉木厚板铺设成桥面。桥面两侧建有靠凳,面朝来水的明间设神龛,供奉观音神像,桥两头建有附属建筑。
19、尤溪管前镇林源村水尾廊桥,始建于清晚期。木伸臂廊桥,桥东西走向,长约27米,宽5米,面阔9间,进深4柱,桥面离水面约10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廊桥横跨林源村的青印溪之上,在毛石垒砌金刚墙上用原木叠架出挑成梁,再用10根大口径优质水杉直架横跨作桥梁,上铺木板成桥面。现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20、永安贡川镇集凤村会清桥,三石孔拱廊屋桥。建于明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桥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横架于胡贡溪上,两墩三孔,来水面设分水尖。桥身长41米,宽7米,建筑面积287平方米,两侧丹霞石金刚墙。桥面木构廊屋,面阔十三间,进深四柱,五架抬梁式,两侧设挡雨板,来水面设神龛,供奉“真武大帝”。 2001年公布为福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1、永安大湖镇吴坊村保福桥,为单孔木伸臂梁廊屋桥。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建。桥呈西北至东南走向,长15.7米,宽5.6米,建筑面积88平方米。桥两端金刚墙,由鹅卵石砌成。桥面阔七间,进深四柱,五架梁,桥四面檩下设有挡雨板。桥面由小鹅卵石和小长条砖铺砌,桥身由二层木头架成井字形。桥西南面设三个神龛,供奉“太保尊王、观音、五谷真仙”。
22、永安贡川镇张荆村福兴桥,单孔木伸臂梁廊屋桥。始建元至正年间(1335-1368年),清乾隆已丑年(1745年)、咸丰三年(1853年)、光绪三十三年(1897年)、1993年先后四次重修。桥呈东西走向,溪水由南向北流。桥身长20.3米,宽6.1米,面阔七间,进深四柱,前后七架梁。两侧设挡雨板。来水面设一开间神龛,供奉“游猎将军”。2000年公布为永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由上述古廊桥的描述中可以看到,三明廊桥尤其是木伸臂梁廊桥,基本不存在主拱圈,仅在毛石垒砌金刚墙上或石桥墩上,用原木叠架出挑成梁,再用大口径圆木直架横跨作桥梁,上铺木板成桥面。原因大概或因溪壑纵横、水流湍急、多险滩峡谷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及古代桥梁设计和施工等诸多难题,有限的经济能力和技术条件等,造成了今天三明境内廊桥的这种局面。从木拱结构技术发展的大体脉络“木平梁桥——木斜撑桥——木八字撑桥——木拱桥”来看,三明境内的廊桥结构现状仍停留在早期阶段,即木平梁桥,之后便是石拱廊桥,中间两个阶段暂没发现。
 
三、申遗的可行性
 
三明廊桥,既有平梁廊桥与拱架廊桥之分,有多孔廊桥与单孔廊桥之分,也有木构廊桥与石构廊桥之分。其中以单孔廊桥最为独特,民间称其为“屋桥”、“厝桥”、“花桥”,它分上下两部分,下为桥台(木、石),上为廊屋,既体现了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风貌,也体现了独具闽西北特色的造桥工艺。
三明廊桥从入选申遗角度看,有不足,但仍有独特的风采。因为廊桥本身,除了交通功能外,其它所具有的功能一样不少:(1)廊桥一般建于村庄水尾处,方便村民出入,既是村庄出入口,也是连接村外交通的通道。廊桥集山、水、屋、桥于一体,廊屋造型多样,装饰手法丰富灵活,既美观又实用。(2)廊桥以自身独特的传统建筑优美造型,掩于茂密的丛林之中、横跨于流水潺潺的小溪、悬崖之上,与自然相融,与周围的环境相应成趣, 彰显和谐、舒适之美。(3)俗语说:“迎水聚财,去水散财”。廊桥常筑在村头、水尾处,符合“聚财消灾,人丁兴旺”的村落风水理念。(4)每座廊桥都设有神龛,供奉神祀,祈求保佑。(5)常成为村落或周边村落人们聚会和集市的场所,许多廊桥还设有古戏台,满足乡民娱乐和开展民俗活动的需求。
    无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历史文化、美丽村庄评选,类似土堡、廊桥、古塔、古建筑等都是依据和底蕴,故大力保护廊桥古建筑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从申遗条件中也不难看出,除了遗产本身价值突出外,还有许多条件:(1)提名地木拱(平梁)廊桥的3/5制式为此类遗产最为成熟的结构体系,其独特的建构特征具有非常高的创造精神。(2)提名地的遗产价值突出,真实性、完整性明确。(3)提名地的系列组成囊括了该类遗产的所有构成要素,较为全面、系统地揭示了遗产内容涵盖了所有该地区木拱(平梁)廊桥的地域特征。(4)提名地的年代序列包括了明一清一民国,从时间跨度上包涵了所有木拱(平梁)廊桥遗存的时代坐标。(5)提名地的保护、管理受到当地文物主管部门及居民的大力支持和认可。
逐一对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相关条款,分布于闽西北地区的单孔平梁廊桥也完全符合文化遗产的基本标准(6项),即:
1、代表着人类创造智慧的杰作;
——“三明平梁廊桥”代表着人类暨中国劳动人民创造智慧的杰作;
2、展示了在一定的历史时期、或世界的一个文化地区内,有关建筑或技术典型艺术、城镇发展以及景观设计发展的人文价值之重要交流;
——“三明平梁廊桥”展示了自宋代以来中国闽西北地区暨中国东南丘陵地区闽江上游沙溪、金溪、尤溪河谷区域的造桥工艺及其区域间的技术交流;
3、对依然存在或已经消失的文化传统或文明具有唯一性的或至少是独特的证明;
——“三明平梁廊桥”是中国闽西北地区社会历史文化依然存在的主要物质载体之一;
4、 形象地展示人类历史重要阶段的一种建筑物形式、建筑或技术整体或景观的卓越案例;
——“三明平梁廊桥”是中国乃至世界桥梁中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桥梁形式;
5、是传统人类聚落、土地利用的杰出典范,代表了一种文化、或人类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是当这种相互关系在不可逆变化的影响下具有价值之时;
——“三明平梁廊桥”是缺地少坪的中国闽西北地区充分扩展利用土地、人民和睦相处、人地关系和谐的杰出典范;
6、与杰出的普遍重要性的事件或生活传统、观念、信仰、艺术作品或文学作品具有直接的或确凿的联系。
——“三明平梁廊桥”与中国闽西北地区的社会风情、宗教信仰、生活劳作息息相关。
有鉴于此,“三明平梁廊桥”可以作为一项文化遗产资源申报相应等级的文化遗产,以便更好地保护、管理闽西北地区的以单孔平梁廊桥为核心的廊桥文化景观,避免与抵御自然灾害与人类不当活动对平梁廊桥的损害,发掘和传承与平梁廊桥有形遗产相互映照的平梁廊桥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然,保护三明平梁廊桥已有一定的行政基础、民间基础与学术基础。行政基础是指各县(市)政府对平梁廊桥的保护与管理;民间基础则是历代桥工对平梁廊桥修建以及历代乡民的使用与维护;学术基础是对平梁廊桥具有深入历史文化遗产研究的历代学者及其研究著述。只有政府与文化遗产管理部门、致力于平梁廊桥研究的专家学者以及热心于平梁廊桥保护的民间人士齐心协力与共同努力,三明廊桥将焕发出更加灿烂的光芒。
 
逐一对照《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中的相关条款,分布于浙南闽北地区的单孔木拱廊桥完全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6项标准,即:
  
 
 
 
 
 
 
(责任编辑: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