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客家土堡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改革开放四十年三明土堡的变迁

2018-07-17 15:28 | 三博 |
客家土堡的保护与开发
——浅谈改革开放四十年三明土堡的变迁
                  刘晓迎
 
【摘 要】:三明市是客家大市,也是福建土堡的中心,三明客家土堡历史悠久,跨唐、宋、元、明、清、民国,是防御与聚族而居为一体的大型乡土建筑,其特殊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土堡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保护,在申报保护等级和旅游开发利用等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也为今后保护利用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三明 土堡 保护 利用
一、三明客家土堡概况
  土堡主要出现在闽赣粤交界的客家山区,目前保存最多的要数福建省三明市。三明市位于福建省中部偏西,闽西北戴云山和武夷山脉之中,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森林密布,属于地理环境复杂地区,一旦地方有乱,很容易遭到敌人的侵略。另一方面,明清时期特别是清末整个社会动荡不安,当地乡绅为了保护他们的财产和维系家族,于是他们因地而建土堡。复杂的地理环境和动荡的社会是明清时期三明客家地区建筑土堡的主要因素。
  三明土堡始建于隋末唐初,历经宋元,明清时期达到成熟期,并一直延续至今。2005年全市开展的土堡调研情况看,历史上三明全境有土堡20000多座,而至今现存仅200余座。从目前遗存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永安、大田、尤溪、宁化、清流、明溪、沙县、将乐等地,并以永安、大田、尤溪三县遗存为多。
二、三明客家土堡探源
1、客家土堡的夯筑技术承传于中原汉代的板筑技术。
隋末唐初时期,宁化人巫罗俊就峒“筑堡自卫,寇不敢犯”,当时所筑之城堡规模相当大,主要是防御性的。今从残存的城堡墙基范围来看,为现今的宁化淮土程脑上村的三倍,面积达几万平方米。筑城墙就需要夯筑技术,显然当时的夯筑技术承传于中原汉代的板筑技术。据河南安阳后冈遗址龙山文化层考证,在600平方米的范围内发掘了4000年前的38座房基,其房基的台基、土墙、垫土等均采用“夯土法”筑成,即先在地面垫土筑起高于周围地面的台基,然后在台基上挖出建墙的沟槽,再用处理过的纯黄土在槽内筑起土墙(包括土坯墙);屋内垫土亦是先夯打结实,再拍打垫土,最后用白灰抹面;另据河南淮阳县平糧台发现的4500年前的古城墙遗址,其城墙残高3至5米,底宽13米,顶宽8至10米,是采用小板筑堆法筑成的;而在河南郑州的商城遗址发掘的3500年前的古城墙遗址,是采用分段板筑法逐段延伸建筑的。上述板筑建筑法,与宁化石壁为中心的三明人夯土板筑法有种种相似之处;墙体内放入竹片杉条,则可追溯到汉代筑造长安城墙时期,那时在甘肃河西走廊一带建造烽火台或在沼泽地段建造城墙时,为增强土质粘性,常用芦苇充作“絍木”(墙骨)。
2、三明客家土堡在建筑形制结构上与坞堡一脉相承。
西汉时期,在西北边陲还出现了坞堡这一建筑形式,从对出土的坞堡模型及所进行的研究表明,坞堡乃由城的建筑形式演化而来,其特点是四隅建有角楼。坞堡传入中原约在王莽末年,当时的显贵大族纷纷修坞筑堡,即使是千里之遥的广州受其影响也出现坞堡建筑,如广州市出土的东汉坞堡模型可窥一斑。四周建有角楼,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就是一种小型的城或小型的城堡,这与三明地区唐宋以后的客家土堡已经很接近了。宁化早期的方堡,用黄土(生土)夯起四方形的高大围墙,墙厚是一个房间的纵深加走廊宽度,可达一丈五以上,二层的房间以底墙为地面,走廊朝里,对外开内大外小的射击孔,并建有“二点金”角楼,当由坞堡演化而来,即形制结构上一脉相承,平面均为方形或矩形,外立面为高大坚固的墙;坞堡四周建有角楼,宁化方堡建有对角的“二点金”,其位置大多选择在易守难攻、便于进退的安全地带,甚至有的建于小山头上,还在前方扼要处设“寨”,修有战壕等防御工事,这种堡寨结合的形制正是从城堡、坞堡演化而来,是三明土堡的“前身”,此其一。其二,汉代的坞堡内已有“厅堂”,但是其功能不详,而从大量出土的坞堡模型来看,“厅堂”功能之一便是祖先灵魂安息的地方,今日三明各地的土堡,其中间开天井的方堡后向厅堂或是堡内建筑的“厅堂”,乃是安放祖先灵位并从事祭祀祖先活动的场所,亦是一脉相承;其三,东汉六朝时期的坞堡内部,辟有手工业作坊,同时从事家畜家禽的饲养,此种封闭性的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方式,与相承至今的宁化等地土堡并无二致。
3、客家民居殿堂式、五凤楼建筑形式亦源自黄河流域的传统建筑文化。如宁化石壁的九井十三厅“大夫第”,长方形的布局,是以正厅、前厅、后厅及大门、门楼为中轴,东西配置厢房的,讲究对称、主次;进入门楼,迎面即是一口大池塘,池塘左右各一个花园;大门前有一游坪,其左右两侧各有一个水池,亦讲究对称。这与3500年前的河南偃师二里头夏商之际的王家宫殿,是由堂、庑、庭、门等组成的主次分明、布局严整的建筑颇为相似的;亦与陕西岐山凤雏和扶风召陈村发现的西周初期殿堂式建筑一脉相承。如岐山风雏遗址,是以上门道、前堂、过廊、后室为中轴,前后二进、东西厢房配置,讲究左右对称。
上述种种相承关系显示,历史上西晋“永嘉之乱”后几次北民南迁进入宁化石壁等地,便将坞堡这一建筑形式带入了宁化;而后传及清流、永安、大田、沙县等周边县;并随着宁化客家人的外迁而传到闽西、闽西南、粤东一带。如宁化的方堡及“九井十三厅”建筑等便是永定土楼的“前身”,只不过是三明的土堡防御性为主,永定的土楼堡宅结合为主;宁化一带的围龙屋(前方后圆)便是粤东如梅州等地围龙屋的“前身”,这与上述两地的客家人其祖先十之八九都由宁化石壁迁出有密切的关系。
、三明客家土堡的价值
   三明土堡这种特殊年代和地理环境所造就的建筑,有其特有的价值。
   首先,三明土堡是一种集防御与聚族而居为一体的综合性历史建筑。就防御性来说土堡一般占据有利地形而修建。如安良堡,它就是背靠斜坡而建,前后落差达12米左右。若是平地,则挖护堡河。土堡除了依靠地形,本身的建造结构也下了很多功夫。通常三明土堡都设有炮楼、瞭望楼、特有的漏斗形枪口和宽敞的跑马道等,一般只设一个大门,多为双重门,且外重门均包贴铁皮,门上方还设防火水槽及注水孔。在动乱时期,土堡成为族人生命财产安全的最有力的的保障。据安贞堡池氏后人回忆:“1921—1923年期间,邻县由永春来的两百多名土匪曾先后三次到村里抢劫粮财,全村人逃进土堡躲避了半个月,土匪围攻十天久攻不下,只好撤走。”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三明土堡有极强的防御性。从聚族而居方面看,三明土堡大多以合院式建筑为主,所以堡内都建有很多房间。典型的要属安贞堡,堡内前后三进院落,有18个厅堂,12个厨房,大小房间360间,可供千余人居住。安贞堡自1899年建成后,建造者池云龙及其子孙相继在堡中住了将近50年。
其次,三明土堡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它体现出高超的建筑技艺。
  土堡占地面积通常不少于300平方米,有的甚至达到10000平方米,墙体主要是石头和生土夯筑,厚度一般在一米以上,高度也在五米以上。因此土堡外观显得粗犷朴实、雄伟壮观。与粗犷的外观不同的是土堡内部的设计则很精致。内部的整体建筑大多采用殿堂式、府第式、五凤楼等形式。建筑装饰有巧夺天工的精美木雕,有栩栩如生的石雕,有呼之欲出的浮雕及色彩和谐的彩绘壁画。这种形制多样、建筑特异、装饰精致的建筑堪称福建省最美的民居之一。
第三,三明土堡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承提供依据。
客家文化是中原汉人由于战乱辗转南迁过程中,为适应和改造生存条件而创造出来的全部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而建筑文化是其组成部分。三明土堡不管从建造技艺、建造形制还是建筑形式都与客家的古民居有很多的相似性。同时在土堡的分布地区主要集中在纯客家县:宁化、清流、明溪,形成了独特的三明客家土堡文化。这种三明客家土堡的特有文化为我们研究客家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依据。
第四,三明土堡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
我国第三产业正处于蒸蒸日上时期,旅游作为第三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必定是个朝阳产业。三明这座被称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海峡西岸旅游区中绿色生态旅游带,正加大力度发展三明旅游业。开发自然旅游的同时,也重视历史文化的旅游资源的开发甚至努力做到两者的整合发展。而“三明系列土堡的完整性、形制的多样性、防御的实用性以及特殊的建筑风格,是中国乃至世界独有的”具有很高的旅游价值,应该予以重视并充分利用。
、三明土堡的现状与保护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随着三明土堡所在地区经济的飞速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的不断增加,部分土堡因年久失修,出现土墙部分倒塌,木构件腐朽解体,个别土堡甚至被一把火烧成灰烬。同时,由于年深日久缺乏管理维护,及修缮资金的匮乏、生态保护意识的薄弱、相关政策尚不完善等方面的原因,土堡的保护并不乐观。
令我们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对文化遗产保护重视程度的不断提高,三明各级政府也加大了对三明土堡建筑文化资源的挖掘、保护和开发。如对土堡出资修复,注意对外宣传,举办研讨会,请来一些专家学者们为三明土堡的保护开发献言献策。三明政府还提出要将零散的土堡打包为“福建土堡”,力争列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这些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近10座土堡成功申报成为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单位。但是传统保护方式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还应当注意利用现代化技术寻找先进有效的保护手段,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三明土堡是当今为数不多且珍贵的古代建筑,要想形成良好的保护氛围,唤起全市广大群众的保护意识是必不可少的。随着“2010年中国·福建土堡全国学术研讨会”在三明大田召开,三明土堡的知名度在全国有所提高。但是,群众对土堡的保护意识还不强,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要通过一些媒体如电视、网络、电台、讲座、VR等进行全方位的宣传,同时编印土堡旅游画册,制作土堡工艺品,举办“土堡文化节”、“土堡知识竞赛”等,提高广大群众保护三明土堡的意识。
  2、保护周围环境,注意土堡周边环境的协调性。三明市位于福建省的西北部,山地居多,生态环境较好,防御型为主的土堡则主要修建在山坡上。福建省建筑设计研究院首席总建筑师黄汉民曾说过:“……我们看到的那么精彩的琵琶堡,其周边的山土因为塌方而裸露出来,很煞风景,这是自然环境没做好……” 所以对土堡周边环境的保护很是必要。当地政府应该尽早的对土堡周围进行规划改建,确保土堡周边环境的协调性。
3、采用数字化保护,开启三明土堡的科技化保护。数字化保护是指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基于网络等新科技、新媒介,区别于以往传统保护的新的保护形式。近年来这一形式逐渐被普通大众所认识和接受。我们可以把三明土堡的相关信息经过数字化技术储存与管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等方式进行资料录库,在计算机里建立相关的数字模型,形成具有土堡特色的建筑数据库,便于土堡的信息共享、保护修复、考古研究、参观观赏和旅游开发利用。
4、加大土堡旅游开发,促进三明土堡的保护与传承。三明土堡与土楼有一定的相似性,都为明清时期防御性和居住性相结合的建筑,建筑分散,且建造地形都是山地丘陵。我们可以借鉴土楼成功的旅游开发经验,对土堡的进行旅游开发利用。如规划旅游线路、设计土堡旅游景观,充分利用土堡村、土堡群及打包周边景区等方式,做活做大土堡旅游产业。如“沙县水美土堡群”,处于沙县淘金山风景区与梅列瑞云风景区之间;三元区曹源土堡距三元区格氏栲森林保护区仅几公里等,都有着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同时还可以建造有土堡特色的农家乐,充分利用三明“中国绿都”的自然风光和当地特产。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三明客家土堡改革开放四十年来,在各级政府和各界人士及土堡所在地、堡主等的努力下,大部分的土堡得到了有力的保护和重视,行走在土堡村,宏大如城墙的土堡,依旧挺立,无惧风雨,是先辈的遗留,其高超精湛的建筑技能和艺术技巧,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我们后人,别无选择,当肩负保护土堡古建筑的责任和使命,让土堡不在我们手中消失,留给后人,就是最大的传承和保护。
 
 
 
(责任编辑:三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