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当前位置:主页 > 学术研究 > 文论集锦 > > 正文 >

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以清流县东坑村为例

2018-07-17 15:34 | 三博 |
客家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开发
——以清流县东坑村为
刘晓迎
 
内容概要:由移垦而孕育形成的客家民系,充满了艰辛与神奇,客家先人由北而南,秉承中原传统文化,挟先进生产技术,运作于南方荒原之地,为了生存空间,在不断迁移和定居后,千百年来,延续和创造了令人嘱目的村庄和美丽的田园。时至今日,在这片土地上许多让人记忆深刻至今的点点滴滴,如老树、古桥、祖屋、书院、祠堂、寿宴、戏堂等正离开我们远去。在新时代新农村建设开发中,要如何来保护和发展古村落,使其“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当今亟需解决的课题。
 
关键词:客家文化  村落保护  传承开发
 
 
一、入闽定居
陈氏在中国居十大姓之一,在南方福建,陈氏有“陈林半天下”之称。
追溯陈氏的入闽入明(三明),时在公元741年,一位叫陈雍的八十高龄老人,举族从吴兴郡长城县(今浙江长兴县),选择固发冲(今永安市贡川镇新发冲村)定居,贡川遂成为闽西北陈氏家族的发源地。
陈雍,贡川《陈氏宗族谱·雍公传记》载:“雍公字月铭,胡公六十一代孙,汝南令摄公之子,唐高宗龙朔二年(662年)生,世居吴兴(今浙江长兴县),少好学多才以辨博善文,年二十官拜郡守,以贤良方正被举于朝对策百余人,高宗独善其对。永淳元年(682年)推为中丞。历经武后、中宗之变,闻韦后执政,百日不赴阙,为台司所弹劾。及玄宗及位,复召赴内阙,命崇政殿赐坐,询以民政。开元二十九年(741年),携次子野公迁南剑州之沙阳固发冲,公年八十岁矣。夫人郑长史女生三子,孟苏迁宁化石壁,仲野居发冲,季运迁闽县(今福州,含长乐、闽清县)。公终于唐玄宗天宝十一年(752年),享寿九十有一,同妣葬在发冲罗坑口落地梅花形”。
陈雍不算是陈氏最早入闽者,仅就雍公家族来说,其入闽历史可追溯到其祖父陈谭,担任过漳州刺史,其父陈摄,担任过汝南县令,后逝于闽,葬于泉州之隔村。正因为祖父辈都曾入闽为官,且父亲葬在闽地的缘故,故有雍公入闽定居之举。
由早期的长远打算,才有了绵延世族,科甲联登,派衍支藩,遍及海内外,终成为闽西北的一大望族。
 
二、繁衍八方
雍公入闽后,至北宋末,雍公第十三代后裔麟公,陈氏家族都在贡川生息繁衍。雍公以孝悌修家,忠信交友,礼义处邻,廉耻存身,蹈中守常,陈氏家族迅即崛起,后裔科甲蝉联,先后登进士第达十多人,尤其是八世祖文余公生九子,俱登进士,女婿也同登进士。闽理学四贤之首杨时曾赠联曰:“半璧宫花春晏罢,满床牙笏早朝归”,理学集大成者朱熹亦赠联曰:“一门双理学,九子十科名”,陈氏家族遂成为远近闻名的“士大夫之家”,奠定了闽西北人文鼎盛的局面。  
其后,由于家族的繁衍及外姓的不断迁入,从第十四代起,南宋末、元初,陈氏子孙开始向周边播迁,范围涉及本县乡村,周边大田、尤溪、清流、明溪、泰宁、将乐,乃至永春、德化、漳平、漳州、龙溪等县。
宋时,陈雍第九世孙(次子陈野一脉)陈世卿迁居明溪胡坊柏享陈村。南宋末,柏享村的陈文陆为避乱,先搬迁到旧场(现东坑村外围的自然村),在那里生活了十几年,后见东坑这块洼地水草丰盛,周围茂林修竹,便带妻儿在此搭茅棚,开荒种地,繁衍生息,绵延世泽。陈文陆即是东坑村陈姓开基祖,至今已繁衍至三十多代,七百余年。
 
三、东坑村古今
美丽的山村,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景。东坑村的绿水青山,五马饮槽的地势,众多的祠堂与书院,伴随着陈氏族人繁衍与发展,见证了这个古老山村的悠久与魅力。
这是一个有着信仰的族群,现今3000多的人口,历史上宗祠却有7座之多。村人对先祖的崇拜与敬仰,尤其是对第一世祖陈文陆和第六世祖陈念十,更是每年春秋两祭,延续至今。
这是一个书院林立的山村,明清之际曾兴办过7个书院,如明万历年间的桂园书院,延至民国年间;明永乐年间的琢玉书院,在抗战时期,曾是当时的战时国民学校。清康熙以后,还建有黄岗书院、六有轩书院、坑源书房、卧云山书房、龙吟静室等。书院至今留存不多,但东坑人有喜事大事,还习惯在厅堂星眼处贴上各类喜报,游励后辈奋发向上,以此光耀门庭。
这是一个重视耕读传家、人才辈出的山村。明清以来,曾出进士1人,举人5人,贡生14人(其中拔贡2人),任知县以上主官的8人。明万历三十五年(1609年),已是69岁的陈廷珍村民所立遗嘱中有这样的文字:“分关授产又抽祭田外,抽学田20石”。其长孙陈所闻身受祖父的教育和影响,族谱的《行实录》篇中对他生平三项功绩之一这样评价道:“一是在祖上抽出的学田基础再置一部分学田以激励子孙读书求上进”。
这也是一个居安思危、团结对外、防患意识强的山村。明洪武年间(1368-1398年),陈氏第九世祖陈定通,任池州府同知后,晚年回乡主持修建了村西山顶的太平古寨,距今已600多年了。太平古寨沿山脊而设,长约3公里,墙高2-4米不等,厚约1-2米,合围成一个椭圆形雕堡。此寨有暗道通往山下的住宅区,可取食物及水等。寨设三门,皆易守难攻。历史上太平天国部队曾南下清流,沿着九龙溪到过城关、嵩口、沙芜等地,却未曾进入东坑,与山寨严密的防患及独特的地形有关。
这也是一个讲求“风水之说”的山村。相传,开村始祖文陆公当年寻牛不见,当晚睡于巨石上进入梦乡,忽被鸡鸣犬吠惊醒,突有所悟,心道这里必然是一宝地,于是举家安居于此,繁衍生息至今。往昔的东坑村有“九井十八墩”之说,即墩是档风的,井是蓄水的,全村的出入口、宗祠前、山坡高处及宅基大院内设有九个井十八个墩,其墩与水井的关系,与村的风水林有同等意义,都是保住风水的一种设施。
这还是一个极崇拜地方神灵的山村。村水口处有一临水宫,气势不凡。相传,始祖文陆公初到东坑安居后,便到处垦荒种地,一天的一早,文陆公来到苎麻之地时,忽见到田地里有一铁铸香炉,上有模糊字体,乃是古田县陈靖姑夫人庙中之物,心想香炉出现于此地中必有灵气,便建起了庙宇祀奉陈夫人。每年两次庙会活动延续至今,上半年正月、下半年七月。此外,村中还祭祀土地神邓泗伯公及姑婆神等,以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人丁兴旺。
这里更是地灵人杰、文化传承的山村。陈定应、陈定通、陈伯坚、陈伯达等或高中进士一举成名或功成名就退隐返乡,时时鞭策着后人。继明代立志于教育的陈廷珍立嘱“置学田”后,子孙身受其教影响,如其孙陈所闻最高理想也是兴办家庭教育,被乡党授予匾牌“德行文章”;其弟陈泰垣感同身受,科考甚佳,被授“望冠群伦”匾额奖励。清时,陈允升自小聪明俊智、博览群书,十余次参加棘闱之试却屡屡失意,五十有六方充贡,却泰然处之,研经立说,教子承家,其著《易史一隅》“首末完备,可资治《易》者研究。”(1)
让人津津乐道的是,村中还有一些奇异的风俗,如走游会、背三月、提旌等,让人惊叹之余又回味赞肯。如婚俗中的“背三月”,为了不躭误新娘外嫁吉时入门,由新娘小弟身背写有新娘出生年月的“银牌”,先行一步赶往男方家,若新娘因山路难行未到,则由男家接下“银牌”放置祖祠行礼叩拜,表示新娘已吉时如期入门。此习俗皆因闭塞的交通、难行的山路及变通的办法而形成,不能不说是山里人的智慧使然。
“走游会”则是陈氏先贤创造的别开生面的全村同乐的体育活动。据说是根据村势“五马下槽”悟出:“马要奔跑才会健壮,人要疾走才能健康。”遂选择正月初三举行全体村民接力赛跑活动,以祈求新年交好运、诸事平安、身体健康、人丁兴旺。而“提旌”则是村里最隆重的丧俗,能享受者必是最受村人尊敬且家有三代以上男丁之家。相传,陈氏一位先祖“守孝”期间,忍不住“戏堂”演出的诱惑,遂身背父亲“灵位”观看被责,现出“灵位”遂感动了族长才免责罚。
 
四、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一个村庄,从古至今,让人印象深刻的,离不开“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由此,古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应依此进行。“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是自然的保护开发,而“记得住乡愁”则是对文化传承的主观印象,包括老树、古井、廊桥、建筑、学校、戏台、庙宇等,也包括人生礼仪、节庆情怀、街头游艺、物产小吃等,这里结合东坑村的实际谈谈如何保护与利用。
1、建筑
村落形成于元代,村舍南北长约1000米,东西宽约600米,历史上村中民宅由西北角向东南角延伸发展。村中以魁星坊“陈氏一门”为界,自然划分为内宅民居、外为宗词庙宇公共区。民国后,民宅渐渐向“陈氏一门”以南外移,现已形成上、下或新老两村,故上村大多是明清以来的民宅,相对完整的院落还有20余处,且联片分布,有门楼、水井、祠堂、书院、廊桥、古寨等;下村基本是新村建筑。所要保护和利用的就是上村民宅这一部分。
上村的民宅建筑多为殿堂式二进建筑,前有池塘,后有花园,一二进之间为天井,两旁为厢房,左右对称,坐北朝南。浴槽、水井多在屋内,猪牛栏、厕所则在屋外,此种布局及建筑风格已承袭了几百年。此种布局有其合理性,村民自古以来已十分习惯,故此,古村应以保护维修为主,切忌大规模改变。对有价值的古屋,应评估和勘察,申请等级保护,修旧如旧并加以利用开发,如旧书院、祠堂的维修与利用。
魁星坊“陈氏一门” 是全村的景观亮点之一,也是村人心目中的骄傲所在。此牌楼建于明隆庆五年(1571年),由第十五代孙陈用宾进士所建。用宾官历云南巡抚、兵部侍郎、都察院右都御史、经略三边等职。“陈氏一门”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历史上有过三次兴建,清乾隆二十二年(1758年)一次火灾,于清乾隆五十八年(1794年)重建;不久又被自然灾害所毁,于清嘉庆二年(1797年)重建。此牌楼已于近年重修,现已唤然一新。
2、廊桥  临水宫的前面有一廊桥,位于水口处,由高山深处蜿蜒而下的凉水在此奔腾而下,形成瀑布,穿桥跃入桥下水潭,形成鱼龙戏水景观。此桥桥基为石拱,上架廊屋,镇锁水口,如长虹卧波,是村“八景”之一,名“水口凉桥”三元桥,是村民歇息、娱乐、祭祀、贸易等多功能的公共设施。
3、古寨  昔日的古寨虽已失去原有的宗旨目的,不再是村民心目中的安全庇佑所,但还是村庄一段发展史的防御物证和古老的山寨门户。故此,尽可能在财力允许下给以修复。这是对历史的尊重,也是教育后代及发展乡村旅游的好景点,从中能让后人了解许多历史知识和对前人智慧的赞赏,如未雨绸缪、巧修暗道、团结对外等等。
4、优秀传统特色项目
走游会  无疑,这是古村的特色传统活动之一,不应成为村人心目中的回忆,而应该发扬光大并使其成为走进新时代的有益活动项目之一,而成为村中的特色品牌。因为走游会,作为体育竞技活动,它容纳了许多好元素,如活跃节假日气氛、疾走增强身体素质、接力讲究团队精神、不讲究的物质(两个红蛋)奖励和村民“加油”鼓劲喝彩参与等,显示出古老村庄厚重的文化底蕴和魅力。
敬老  村中历来有着敬老的传统(拜年和请寿星),这在当今时代又有着新的内涵和要求,也是新时代的特征之一。以往,大年初一,村民恪守古训,都要给村中老人拜年祝贺,共度新春佳节。男女50岁起,逢十都是年度的寿星,男称“寿仙公”,女为“寿仙”。年初一,当已准备好寿诗、寿联、礼物、鞭炮等,相沿承袭自发组织的敬老队伍就忙开了,先到村中90岁最高寿者拜年,继之按80、70、60、50顺序进行,期间极为热闹开心。而“请寿星”活动从初四开始,至正月二十结束,期间请时,先行提早通知,第二天一早就登门面请,宴前一小时还须再请,充分体现出对寿星公的尊重。当然,敬老形式非得宴请不行,新时代要有新内容,关键的是要使敬老风尚得以延续、得以发扬。
特色酒令  村里人正式请客办酒,其礼节比较讲究,事先写请柬,还得送请柬,届时还得分别请三次。由三人叫客小组进行,第一人上门专叫:“XXX今晚到XXX家喝酒”,若主人不在时,则叫:“请你家XXX晚上到XXX家喝酒”。第二个人专管客人名单,请完后拿一燃香在名单后点一小洞标记。第三人协助第二人,以防弄错,这就是东坑村的“三请之礼”。复杂了点,但给客人的感觉却是无比亲切。宴席中高朋满坐,离不开“摆酒令”,这也是东坑村古老习俗中的特色之一,若赋与新时代的内容和要求,不失为饮酒时助兴取乐的好方式。为使饮酒的氛围更快达到高潮,席间往往猜拳助兴,至今流传的还有不少特色拳歌,如《十五顶帽歌》、《螃卡歌》、《猜拳歌》等。
雕刻  说起东坑村的雕刻装饰,其种类不少。如建筑中门楼、窗楹、走廊,神龛中的人物、花卉图案,无论是浅雕、浮雕、透雕,还是砖雕、石雕、木雕,无不维妙维肖、栩栩如生。如现今仍存的楹门木雕“二十四孝图”,共有各式人物90余,人物细腻生动,配与房屋、树木、家具用品等组图,整体立体感强,彰显出村人的审美心理和时代的高超技艺。村中的木雕由谁雕就,今人已不知道,但村中陈氏第28代孙陈立忠却是另辟曲径,在继承其父陈土福木工技艺的基础上,脱离了传统的窠臼,刀锯斧凿驾轻就熟,常用雕塑的手法来表达作品(书法)的意境,并综合了书法、绘画、雕塑、篆刻等多种技能,讲究色彩、平面、立体的构成,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内涵和想象空间,被称为“鬼才”。不得不说,他的成就离不开家族的耳濡目染。现今的陈立忠已是清流县刻字艺术非遗项目传承人,作为省刻字艺术创作基地的领军人物,他与同行们刀耕不辍,成绩斐然,先后有23名作者在国际国内刻字艺术展上斩获大奖。清流滨河公园内其设计雕刻的书法源流景观墙,全长30多米,已经成为县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此外,东坑村的锣鼓、棋类如剪刀棋、六子棋、鸡母棋、周棋、屎缸棋等曾兴盛一时,现今大多看不到了。如何挖掘、整理、活跃这些村人曾经喜爱的项目,需要各级组织、村人共同努力,人人参与,这样才能广泛流传、经久不衰!
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牵动方方面面,远不是以上所述能言说清楚的,本文仅是提供思绪,供大家指正参考。
 
注释:
(1)《清流客家风情》中国文史出版社2013年12月北京第一版,ISBN-7-5034-4480-7,P34。
 
 
 
 
 
 
福建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三明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
三明市博物馆馆长 研究馆员刘晓迎
电话:13850808719
邮编:365000  信箱:smsbwg@163.com
 
(责任编辑:三博)